当前位置:首页 > 算命 > 周易算命 > 易学书籍 > 易学人物杂谈 > 子夏

子夏

栏目:易学人物杂谈 时间:2019-08-03 03:14:35 阅读:114

子夏

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与子游并列“文学”科。

1、子夏生平考述

先说说卜子夏的名和字,古代中国人取名字非常有意思,一个人的“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又说:“幼名、冠字。”比如屈原,姓芈,氏屈,名平,字原。《尔雅》曰:“广平曰原,一曰高平曰原。”其意谓田地宽平之处而谓之原。“平”字虚,“原”字实,屈子名字之义正是互为表里。

卜商,字子夏。《说苑?修文》云:“商者,常也,常者质,质主天;夏者,大也,大者,文也,文主地。故王者一商一夏,再而复者也,正色三而复者也。”:“夏”和“商”之义同为王者,主天主地,正好相应。

子夏籍贯有魏、温、卫三说。《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曰: “卜商,卫人”。董仲舒称“卫子夏”。《史记集解》引郑玄曰:“温国人。” 《礼记?檀弓上》孔颖达疏则曰: “魏人”。其实,这三种说法是和温邑本身的历史变迁而衍生出来的三种说法。温地即现在的河南温县,《汉书?地理志》云: “温,故国,己姓,苏忿生所封也。” 这个苏忿生就是武王时期的司寇苏公(《尚书?立政》)由于温地为苏国的都城,所以习惯上称苏为温。公元前650年,狄人灭苏国,苏子奔卫。公元前636年,周襄王为答谢晋文公平王子带之乱,而“与之阳樊、温、原、槽茅之田”。同时据左传记载,一部分温地属卫(《左传.成公二年》。待到三国分晋,温地又属魏。所以三种说法都有道理,只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标新立异这个毛病实在不好,虽然说都对,但不知给后学者带来多少麻烦。可以说中国文化一直有装神弄鬼的臭毛病,说得好听点,叫博大精深。

子夏生于公元前507年,卒于何年,史籍阙如。不过据钱穆先生的《先秦诸子系年考辨》“魏文二十二年始称侯,子夏若尚存,年八十四。寿考及此,固可有之”。总之是比孟子活的岁数都大。一说88岁而逝。

《韩诗外传》卷九“孔子过康子,子张、子夏从。孔子入坐,二人相与论,终日不决。子夏辞气甚隘,颜色甚变。”从这段话看,子夏脾气还挺暴,“辞气甚隘,颜色甚变。”用北京话说就是急赤白脸。可见大儒在年轻时,也和我们一样啊。孔子曾经对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还说过:“师也过,商也不及。”说他还没有达到贤人的程度。孔子认为贤人要有“四辟”之才,而子夏同学一张嘴就把这个标准降低了许多,难怪师傅大发雷霆。

子夏以文学见长,六经所传,多有力焉。《吕氏春秋?当染》云:“子贡、子夏、曾子学于孔子,田子方学于子贡。段干木学于子夏,吴起学于曾子;禽滑学于墨子,许犯学于禽滑,田系学于许犯。 ”是说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许犯、田系等分别是子贡、子夏、曾子、墨子、禽滑、许犯的门下。

在《史记?儒林列传》有一段话:“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麓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许多人误读这段话,以为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麓之属都是子夏的门生,其实司马迁的“子夏之伦”意思是说“子夏这一帮人”也就是孔子的徒弟们。

总之,子夏15岁进入孔门,29岁孔子逝世,后授课西河,为王者师。没有辱没他老师的一世英名。

2、子夏的易学思想

《子夏易传》不载《汉书.艺文志》,遂有人怀疑子夏传《易》,认为《子夏易传》的作者不是卜商,而是汉人韩婴。刘彬在《子夏易学初探》一文中多所辩驳,力证《子夏易传》确有古《易》面貌,其作者确应为孔子弟子卜子夏,韩婴为《子夏易传》作者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刘文中概括子夏的易学思想特色:

“古代易学发展至孔子,实有一重大转折.孔子之前的易学,是为《易》之"古义",这些"古义"主要关涉的是明阴阳,和四时,顺五行,辨灾祥的卜筮之旨.孔子从《易》之"古义"出发,本于象数而发乎义理,由"明数"而"达德",由神道而人文,由讲阴阳灾变而讲性与天道,开拓出研《易》新理路,创造出易学新理境,从而将卜筮之书提升为哲学典籍,将《易》之"古义"发展为《易》之"新义"”

“子夏对孔子的新易学则有深入的理解,他既熟知其"古义",又能契会其"新义".据《论语·子张》载:"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朱熹《四书集注》:"小道如农圃医卜之属."子夏认为《易》之卜筮虽属小道,但也有"道"在,因此"必有可观",但不可拘泥沉溺于此,必须超越它,提升它,要以成就君子大道之学为宗旨,这与孔子的新易学观完全一致.子夏的这种易学观可能是自己在研《易》中形成的,也可能是受自于孔子而形成的,但不管怎样,孔子和子夏易学观一致,在研《易》中师生二人于心戚戚,感而遂通,是可以想见的.在孔子授《易》的"二三子"诸弟子中,子夏受于孔子《易》必良多,当最能肯认孔子易学之大体.因此,子夏易学直承孔子易学,兼容"古义"和"新义",正是合乎情理的。”

刘文观点,可备一说。

自帛书《易传》出现后,清华大学的刘文胜在比较子夏《易传》、帛书《易传》和韩氏《易传》后,认为根据《韩诗外传》和帛书《易传》的对照,可知韩婴《易》学和帛书《易传》存在着渊源关系,而《史记?儒林传》记述的是《周易》的传承谱系,所以对韩婴《易》学不予记载。韩婴《易》学和《子夏易传》的解易风格相去甚远,《子夏易传》编入韩婴《易传》的说法并不能成立。

总之,子夏一生,为王者师,显于当时;唐追封为“魏侯”,宋代加封“河东公”,荣于死后。说到底,都是沾了老师孔夫子的光了。

《易学人物杂谈》
 

伏羲

 

周文王

 

孔子

 

子夏

 

商瞿

 

田何

 

施雠

 

孟喜之一:引子

 

京房:易学家的宿命

 

刘向之一:时代

 

刘向之二:家世

 

严君平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