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命 > 周易算命 > 易学书籍 > 易经证释 > 《易经证释》第26章 豫卦

《易经证释》第26章 豫卦

栏目:易经证释 时间:2019-08-03 03:20:59 阅读:81

孔子《宣圣讲义》

豫上震下坤。与复卦同体而异位。皆以陽爻为主。陽上升之卦也。在复以震居坤下。一陽始动。为陽气初复之象。在豫震反居坤上。一陽在第四爻。是为陽气奋升之象。其异在道之远近。位之高下也。豫与谦为来往卦。谦以艮在坤下,一陽居第三爻。反上为下。故有谦退之象。豫以震出坤上。一陽登于本位。故为豫逸之象。豫者余也。盈也。宽裕也。其异于谦。在进退之间。与卑亢之殊。谦退而自卑。豫亢而能进。谦为自下。豫为自宽。其德用不同也。豫以有余。而得地有为。故宜于进。其动至顺。谦以不足。而志在下济。故宜于退。而其动也必贞。故谦以贞用。豫以利成。豫之利、诚利也。利于天下。利于万物。盖能体坤之顺。应乾之刚。一陽在外。五陰随之。故志行而用利。此乾之大利利天下。得坤以顺承之。而行地无疆者也。豫之卦象。五陰一陽。与谦复师比剥五卦同。其对卦为小畜与姤。小畜为正对。姤为错对。盖姤与复对也。故体陰而用陽。以一陽在外也。陽外则推之于远。陽在四爻。本震之初爻。在震为初动。在豫为直上。以原在下、而今居上也。与谦之艮卦一陽原在上者。移居下卦。其义恰相对照。故谦为自卑下济。豫为上升以高以远。其卦爻陰陽数同。而地位异也。四爻为陰位。而陽居之。陰陽相济。与六三相应。六三九四。乃未济之象。而豫以得六二之辅。乃变为和平之象。则不因中爻之交互言也。谦之为道。取中爻九三六四合于既济。乃为下济。。而豫则以九四六二相应。乃为刚应。一济一应。见于彖辞。可知其取用之道矣。豫之九四。为全卦主爻。以一陽领五陰。而得柔应。以行其志。在外以推其德。居中以驭其下。本道以成其功。故豫为有功。为和乐。伪措置裕如。则以顺动也。陽外陰内。而陰能应之。陽升陰降。而陰能从之。故曰顺。此譬之贤王在位。令行而法遵。德孚而功建者也。陽虽在外。不出中爻。仍能统制全体。且刚行柔地。无所阻逆。尤见其顺且易也。故为利。利及一切。而行若无事。此所以为豫也。

豫卦之象。以陽之上出、升在坤面。乃得奋豫之称。则以震为雷。雷声振于地上。其接近者。闻声最烈。而所感者。亦自奋起。是为万物共奋之象。譬之春日。雷声既鸣。万物皆出。天下同春之象也。陽主升。乾为大生。震之一陽。即乾之初爻。乾动而成震。震而合于坤。即陽气升于地。地为人物所寄。地受之。人物亦皆受之。故奋豫之用。天下皆见其功也。豫之为辞。从予从象。言天所予之也。天予之者。天以时假之得生成也。人物生成。莫外于天之德用。动而为用。止而为业。皆天所予也。春生秋杀。皆以时成。豫者、天予以春生之时也。利用其时以生成万物。亦天所予也。故豫为天予之象。而予。自称之辞。豫之所得、由天予。豫之所成。由自致。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自求多福。在我而已。故从予。言我所得之天者。当有以象天之德。而推之万物。共成其豫也。豫因谦以承大有。序卦曰: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可见豫之来。非偶然也。由大有之后。而克承之以谦。始获亨之以豫。豫者、报谦者也。非谦不得豫。非大有亦不得豫。大有以富庶之。谦以安和之。而后天下同豫矣。盖豫者、天所厚也。人无以顺承之。安望能久享有乎。豫字从予。其旨深矣。豫以陽气和布。物类向荣。德施周流。天下同乐。则其致之也。非有道者。岂能及哉。故谦豫皆重在人道。以卦爻言。陽爻皆在人爻。可见圣人命名之意。固侧重人道。而不徒明天时之用也。天以时相假。人以事相济。则积之为德。散之为功。行之为道。致之为用。无不豫也。而豫亦永久不变矣。唯人情恒乐于豫。而不思豫之由来。恒好用豫。而不知豫之所致。身豫而荒婬。心豫而闲荡。志豫而流连忘返。事豫而懈弛无度。豫不为利。且益害焉。是果天之咎耶。人之咎耶。圣人知其将至。则求所以警之惕之。戒之勉之。豫而曰奋。冀其各自奋起也。豫而曰怠。冀其有戒于怠荒也。天所予者渥矣。

人必有以承之。天所假者厚矣。人必有以绍之。豫从予者。实含此义。而豫为时言。则为逸豫。为事言。则为备豫。能豫于事。方豫于时。不豫于前。安望其豫于后哉。此豫之为豫。天道也。亦人道。成物也。亦成己。内无所豫。外亦将蹙蹙无所归。已无所豫。物亦将皇皇无所适。人无所豫天亦将茫茫无所属。是豫在天。而成豫在人。豫在物。而用豫在己。豫在外。而思豫在内。果能体豫之象。行豫之道。广豫之德。推豫之用。则功业益大。而不负大有与谦之先烈矣。大哉豫乎。读者当勖之。毋以顺动之为易。逸乐之为安。而忘其奋与怠之教也。

《宗主附注》

豫者裕也预也。一为宽裕。一为预谋。盖有宽裕之时。足以预为之谋。然常人之情。乐于暇豫。而忘其豫备。竟令优裕之时。轻易过去而不克有为。一旦事变发生。无不手忙脚乱。以至债事。此不知豫卦之用也。天所以与人以豫者。非无故也。必有动劳于事先。以措一切于安定。而后悠游于今日。以图将来之发扬。是豫为豫备者多。为暇豫者少。且无豫备。终不得暇豫也。豫虽天予。而在人能善用之。以全其始终。若用之末善。贪一时之逸乐。忘百年之忧虞。迫且立见。奚有于豫哉。故豫为谦之报。谦为豫之施。互成因果。不可或离。无施安望报。有报不继其施。报则尽矣。则豫岂能久乎。易以豫次谦。而传称为怠。盖深知人情之敝。而亟欲其精思勇行。以体奋豫之义也。

《宏教附注》

豫卦辞多舆谦相应者。以谦豫本同体卦。在用者之为主为客耳。如用为谦。则其对面既豫。用豫亦然。凡为往来卦者。皆视若宾主。亦犹一物之表里。一器之内外。无不相连者。豫以愉快为志。故曰豫怠。要在用之者以怠为戒。则无不豫矣。

豫:利建候。行师

孔子《宣圣讲义》

此豫卦彖辞也。豫之名辞。已见前讲。按字义言。豫为和易。为宽柔。为绰有余裕。其趣为乐悦。为舒徐。为有可为之时。当可为之位。盖皆本于卦象也。卦五陰一陽。陽在上卦。而居中爻。前后宽余。一陽领五陰。奋起地上。有为之势。居中御外。四方顺从。可为之时。故豫曰奋豫。非逸乐之谓也。而豫于事者。先豫于心。豫于物者。先豫于己。豫于后者。光豫于前。豫于远者。先豫于近。豫必有所备也。或备其力。或备其谋。咸备其制。或备其令。皆以德为本。道为主。备者必有所承。有所施。以豫之先。必承于有余。豫之后。必施于无尽。则始终皆豫。而克成豫之大用,设有一不备。非真豫也。易以豫绍大有谦。而启随蛊。大有谦豫其前。是承也。随蛊豫其后。是施也。豫以顺动。故继之以随。豫以有为。故继之以蛊。蛊者事也。而豫之大用。则在治道。此人道之最着者。天地不忒。日月不过。寒暖以时。昼夜有序。皆治道之明显于天地间者。圣人则之。

则以豫成人之治。盖豫固有位也。有时也。有可为之时。有能为之地。则其成怡。不已顺乎。彖辞明示之日。.豫利建侯行师。治道也。治道万端。而以建侯行师为主要。盖赏罚之事也。政治之柄也。天下虽大。人民虽众。而政不必烦。令不在多。赏罚得。则皆从矣。故曰建侯行师。治之本。豫之用也。

夫建侯行师者。立国之本。古者划土分疆以为治。必建邦国。封诸侯。将以赏有功。奖有德也。将以分其权。而专其职也。将以平其政于下。使亲民也。将以属其土于位。使守域也。故建国有制。而立侯不贰。为重在治道。不以分裂为嫌。为责在德孚于众。不以亲私而徇之也。先策其地。得其民情。而后封之。以地属之。以民付之。使靖供其职。绥抚其众。卫护其土。无或陨越。此赏之最大者。若有末宜。不予封也。虽小不贷。虽大不遗。必视其德。而论其功。方为建国。国异而天下仍同。方殊而民情仍一。虽远无疏。虽近无昵。故侯国皆天王之辅弼。而民心无离贰。而天下安治。此上古封建之制。有异于后世者也。若建侯既定。分治既成。万邦翕和。天下安定。天子垂拱于上。无为而治。不假于政令。而教化大行。不藉于刑诛。而风俗同厚。则大同之世也。即豫之象矣。苟有侯国。末体先王之德政。而违一道之典谟。则天下恶之。诸侯责之。而兴师以申讨。用刑以究罪。虽盛治之世。或有不免。则行师之义也。盖有国者。必有赏罚。有建侯者。必有行师。师者众也。因众致讨。足见其征诛之正大矣。师之行。为明罚也。为正治也。为安天下也。为拯人民也。非为申一人之威。快一人之志也。故行师而民服。而天下亦治。此皆怡道之大者。豫之大用。即在乎是。利者顺也。顺以成利。则杀之犹生之。罚之犹赏之。为其赏罚皆公。生杀悉平。公且平。天下尚有不服者哉。故裂土分侯不为泰。兴师致讨不为狭。封之无恩。杀之不怨。予以国者。天所锡也。非天子之殊遇。杀其人者。天所诛也。非天子之私仇。生之无恩。杀之不怨。是予夺皆豫矣。豫则予之不为多。夺之不为薄。为其得中也。得民心也。得天时也。皆豫所固有也。豫以一陽居中。象天子在位。众陰拱服。象侯国靖共。而五陰听命于陽。正与师比相类。有比之邪行。必有师之征讨。故豫取行师之义。以成其罚罪之功。而致其安辑之治也。

前讲谦卦。以谦与豫为往来。谦以贞为德。豫以利为用。盖均本坤德也。而人道亦然。人道以地道为先。以利贞为本。豫之利。即谦之贞。贞于先者利于后。贞于内者利于外。谦贞以持己。故曰君子有终。豫利以成物。故曰建侯行师,。以二者。为成治之本。即成人成物之道也。由己推人。由近及远。由内达外。由少至众。皆豫道也。故曰利建侯行师。言此为顺利之事也。豫以震之一陽。奋出地上。原在下而今出居上位。必德有所孚。力有所厚。则其动也必顺。顺即利矣。建侯行师。动之大者。犹且顺利。则所行无不利矣。建侯之利。天下以安。行师之利。天下以定。如春雷一振。万物同生。而雷霆昭威。妖孽消迹。即豫所谓也。盖以刚陽主位。而柔应之也。刚伸柔伏。安有不归服者乎。赏之固悦服、而同供其职。罚之亦慑服、而共畏其威。怀德畏威。天下咸定。赏罚之能事尽矣。豫之利用亦至矣。故曰。豫治道也。成人成物之道也。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罪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象辞。有同乾坤之文言。明释豫之时义。而见人道之与天地合也。豫卦上震下坤。震动而坤顺。故曰顺动。坤为母。震为长子。子随母。而震陽也。坤陰也。陰从陽。上下相应。刚柔相从。既动以顺。复应于刚。其行至宜。其志亦得。故曰刚应而志行。本震以推于外。由陽以被于远。内无为之阻泥。中无与之扞格。则其志行可知。志见于中。行徵于外。震动者行也。陽上者志也。刚以济柔。则动而顺。内以及外。则行而豫。豫者有余也。有备也。充实曰豫。光大曰行。以豫而行。其顺利可知。此天地所取法也。天有四时。地有四方。天之寒暖有节。不因时而异其度。豫也。地之高下有宜。不以域而改其序。豫也。为其有余于后。有备于先。从容中道。以合其用也。如夏暑、而有春之温。冬寒。而有秋之凉。不急遽以仓卒。则舒徐而安和。高山之崇。而有陂谷。大海之污。(同洼一作污洿)而有匡岸。不峭削而泛流。则康庄而坦豁。此豫也。天悬而不坠。地凭而无摇。轻不为扬。重不为堕。上者复下。沉者复升。起者有伏。屈者有伸。同而异之。散而聚之。繁而约之。束而扩之。充实者而光大之。积蓄者而远久之。推以无垠。任以不息。天地之所以覆载。日月之所以代明。皆豫之道也。皆顺以动也。悠久无疆。而法度长在。中和不失。而德用靡穷。人能仰之。其用可胜言哉。故曰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盖建侯行师。不过豫道之一耳。豫道之大。天地尚不之违。何倪人乎。赏罚之义。亦如寒暑迭迁。昼夜交替。春秋生杀。水陆舟车而已。有一则有二。所要在得其平。故必豫。豫则不过不忒。不过者。无太过也。不忒者。无不及也。皆适于中道耳。是豫之为用。即从容中道四字。从容中道。道之至也。德之至也。尚何有不当者哉。故曰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时义云者。以时成用之意。盖豫之道。有比于时。善用之、为时宜。不善用之。为失时。如万物之春生秋杀。皆时也。时至则然。时过则否。在天曰时。在人曰中。时中者。中道之至也。以中为极。而不限于一时。以变动有常。无不中道。故贵时中。天以时成道。地以利为宜。人以中致用。三者一也。豫主动。动必以时。豫为顺。顺者顺时也。动违其时即逆矣。故豫以时义为贵。豫卦既承大有之余。得其备也。又在谦之后。得其益也。而后动合乎时也。大有以裕其物。谦以助其德。德业兼具。斯为及时。有一末足。非时也。即非豫矣。豫与谦所殊一间。即一陽之在三与四爻耳。而内外上下遂别。故曰当时。动以顺。故曰当时。有其位。有其德。故曰当时。有其事功。故曰当时。时至则德益大。位益固。事益隆。功益弘。故建侯而利行师。无不成矣。正如日月中天。四时守序。江河行地。四方孚化。无为而无不为。无劳而获。无虑而中。无言而信。无施而感。盖至顺也。顺时而已。然时易逝。事有缓急。时恒流。行有得失。苟不知豫者。当时而忽之。非时而为之。乃与时违。遂不克豫。故称豫之时义大哉者。欲人知豫之属于时用也。夫豫为谦之报也。大有之绍也。由事言之。成功之时也。由道言之。则无时非积德累功之日。盖道以不息为用。人以至诚为归。至诚无息。一息则时逝矣。积德者。备他时之用。累功者。成他日之业。皆关时义也。然时以道用。豫以道成。中道者无不合时。道犹时之影。时犹道之光。豫而后知时之可贵。设不豫。安有爱于时哉。故豫曰时义。正与随卦之随时同。皆本乎顺动者也。豫以震坤合。随以兑震合。皆取陰陽相从之象。刚柔相济之效也。动以行时。则时为贵。若静止者。不问时矣。故谦无不利。为不择时也。豫则贵时。非时无以成其豫。称时义大者。实卦象之所致天地之道。犹以时行。况人乎。人而不识时。尚欲成其德业哉。时者成德之机。立功之纽。时有时宜。犹天之有冬夏。地之有山川。而人应之。以适其道。则不独建侯行师已也。

《宗主附注》

豫卦辞象均关重要。乃天下国家治乱之机。谦为人道。豫为治道。谦主德而重在人。豫主法而重在政。故古圣人建邦立国。定制设度。莫不本于豫。而其政可垂久违。法度可范围天下。皆用豫之义也。有志于政治者。必先注意焉。

又曰。豫卦之用。在于便利。以有可利用之时地。居中御外。如臂使指。无不如意。河南称为豫州。以在国中也。昔代建都。必择于此。亦就地利以便人事之意。故名豫。正取豫卦之象。天子居中央。而侯国环拱于四方。即豫卦所关建侯之义。本卦象一陽在中。领率众陰。而皆应顺也。此建国必因地利。必孚天时。必合人情。必达物理。而都城所在。必超于全国之上。所谓建瓴之势。顺动易成。四方同应。若僻在一处。失其控驭之效。必将遗弃国疆。以授他人。正如卦象或师或比。各有偏注。徒供一事之用。一部之效。而非豫之所碍也。建国如斯。其他政令亦莫外是。失中则必有所损。就正则能得其全。天地各有中心。日月各有正轨。不得相差也。豫之彖辞。引天地日月顺动为喻者。实此义也。悬象以为则。立标以为识。莫不以至高至中者为最宜。何况一国政令所自出乎。故豫卦以建侯行师为言。可见古人之善用豫矣。

《宏教附注》

豫为治道。而首重赏罚。足见政治之要矣。读者于此。可以明古人致治之原。以后所讲。尤关重要。盖罚要以顺成。要合中道。信赏必罚。而在公平。方使天下成服。天下之乱。末有不失于赏罚者。赏罚不当。民心不平。则乱起矣。此豫言治。必重赏罚。而赏罚必贵顺动。则其为利。全在得富。利字从刀。而半为和字。则可见利虽有决择。而仍将成其和。不和者。必不利。而罚亦及之。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主考。

孔子《宣圣讲义》

此释豫卦象。言豫之见于人事也。夫豫有天道焉。有人事焉。天与以豫。而人受之。人报以豫。而天享之天人交豫。豫之至也。此豫重在人事。而首在报德。唯祭祀为报德之本。而天与祖同享之。尤见天人合德。以成其豫也。雷出地上。乃生气之升腾发扬也。雷以动之。天下同震。其势勃然。其气崛起。有如物生之茁。泉流之涌。故曰奋。以当冬令垫藏。久伏思起。俄逢春动。夺出土中也。是豫为天下同春之象。生生不息之道。年有春季。物以春生。生于春者。陽之动也。豫以震卦一陽直升于坤之上。象地中之物。启生于地面。一也。唯生者有本。出者有自。何本乎。天也。何自乎。陽也。震之一陽。得夫乾者也、故生之本。天也。人之所生。祖也。祖有祖。莫非同出于天。祭阻者。不忘本也。祭天者。亦不忘本也。祭祀之义大矣哉。或者谓周以孝治天下。故重祭祀。实则由来久矣。人莫不有其砠。莫不有其生。生于天。则祭天。生于祖。则祭祖。祖犹天也。不有天。则生安本。不有阻。则生安自。豫者余也。有本始豫。无本者。朝生夕灭。莫知所存。何由豫哉。故祭祀为豫之道。上有所豫以育下。下有所豫以奉上。乃生生不已。豫之无穷。穷则豫绝矣。陽在天地间。循回无已。或升或降。或消或息。陽不绝也。绝则生断。有生者、必有此陽气。而豫着其用焉。夫治民者。先育之。后教之。育犹生之也。教犹育之也。唯教先孝敬。正以豫之不可已也。孝其亲。以知身所豫。而复豫其亲。敬其天。以知性所豫。而复豫其天。天人同豫。祖孙同豫。而后天下永泰。人类永安。此有国者必先以孝敬教其民。教之先其身。身行令从。天下同化。故豫之象辞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身作则也。豫以予象成义。予之象、使有效也。先王不指一人。莫不如是也。作乐崇德。豫之道也。不豫何乐可作。何德可崇哉。祖豫其孙。天豫其人。乃得作乐崇德也。夫乐者。心之诚。德者事之光。心有诚悦。以奉于先人。德有光辉。以媲于上帝。则作乐也。崇德也。礼仪斯备。而诚意可接。光耀斯临矣。此乃神人交会之道也。

殷者勤也。不息也。意诚则志专。礼隆则敬至。故不倦怠也。作乐崇德。为祭祀之本。盖古者祭祀。必先有其德业。有其功勋。有诸中、而形于外。发于心。而见于事物。在人曰德。在己乐。乐乐也。心所乐也。有德及民。有功及物。而后心乐。非贪享富贵之为乐也。有德者天下服之。有功者众姓归之。故乐。乐而发为歌辞。协以音律。而乐以成。故作乐与崇德。犹一事也。崇先人之德。而自崇其德。德音永续。方为至孝。故时念其祖。殷荐于上帝也。配祖句。犹曰以祖配也。古人祭天不敢忘砠。祀祖不敢先于天。祭上帝且配以祖考也。荐者。有所献也。即乐与德之谓。乐以抒其情。德以致其敬也。犹曰吾既承祖先之余。受天帝之赐。而克豫其德业。豫其心身。而天下咸服。众姓永赖。皆祖与天之荫也。则心发乎诚。礼发乎敬。以乐与德、献于天与祖。而报本也。故豫乃不绝。本固枝荣。生厚泽远。天人祖孙同乐。而豫斯无穷。盖莫不同此一陽之化也。所谓天人同乐者。不止我一人。天下众姓无不同也。然必我之先豫。而后豫及天下众姓。人各有其砠。各受天之恩。则其所豫。固如我也。有末省者。我则教之。故祭祀之礼。与天下共之。孝敬之教。与众姓化之。天下无不知孝敬。众姓无不重祭祀。则已豫及天下矣。岂独一人之豫哉。此先王因豫而祟祭祀。而教孝敬。由来久矣。夫农者。春祈秋报。乃礼之常。人者、追远返本。性之正也。而有生之物。莫不思所自生。有情之伦。莫不念所自出。况在上者。而不常求其报本之道欤。故因豫而知天之恩。祖之泽。为不易也。豫者怿也。必得其时。必适其位。如物之生。必及春。其启蛰也。必因雷。故以雷地奋豫。而更增其报本之情焉。在象辞所言。皆崇德之豫也。而象辞所言。则性情之豫也。彖以天道及人事。重在治道。象由人事以承天道。故重在祭祀。二者一也。本末始终之事也。豫必有本末。全始终。故彖象分别言之。其义最精。非简言可尽也。

豫卦之对为探夬履。履正对豫。则陽与陰交互成对也。故豫之用。有取于履。履者礼也。礼以祭祀为先。履者立也。立以封建为大。豫彖言建侯行师。而象言荐天配祖。其义同也。履之辞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义已见履卦讲释。豫之所用亦颇与同。盖辨上下之分者。莫严于祭祀。定民志于一者。莫外于孝敬。孝亲敬天。人之不忘本也。荐神配祖。礼之笃于情也。古者祀祖多属私祭。而祭天则与众共之。盖示民以有尊也。天子尚有所尊。况众人乎。尊天以报覆育之德。尊祖以敦追本之诚。其所以教者。唯孝与敬。自天予至于庶人。无异也。凡属斯民。莫不有其亲。莫不戴天。则莫不重祭祀之礼。笃孝敬之志。故祭天则天子犹卑。祀祖则君民同等。其所辨分定志者。为义深矣。夫祭祀之礼。隆于一切。而孝敬之德。首于众行。虽乡野之士。农工之民。莫不率斯教。而遵其制。而天子居万姓之上。为一国之尊者。尤当兢兢然于其典礼。皇皇焉慎其威仪。一人之令。天下望之。一事之举。万方师之。书曰作之君。作之师。师即君也。师本师卦之义。而与豫固同体异用。以祭祀为豫者。正申豫之存有师道也。以率行言谓之履。以教育言谓之师。师明其道。履着其德。师寓其旨。履敷于事。故用豫而天下治。人类安。为礼乐成。而教化偏也。礼乐之备。则天人同休。教化之行。则上下共育。盖豫之时用也。唯豫则能致之。礼乐非可骤成。必有其德。有其位。功业彪炳。制度丕焕。方克及之。而豫固已裕如矣。教化之行。非可疆制也。必有其庶。有其富。利用阜生。饱煖安适。始可促之。而豫固已富有也。因豫以为礼乐。则礼乐不衰。因豫以作教化。则教化不绝。盖豫以继豫。无时不豫。无民不豫。事半功倍之道也。故以之建侯。则万国尊王。以之行师。则八方向化。亦由是礼乐教化之余烈耳。而其本则在孝敬之德。祭祀之仪。读者当一贯之。庶深明彖象二辞之用意也。

初六:鸣豫。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豫初六爻辞。鸣豫鸣义与谦上六爻正同。盖一处谦之上。一居豫之下。其地似异而实同。豫以一陽居第四爻。与初相应。以陰求陽。有如鸟呜求友之象。唯在下卦。又居初爻。处潜息之地。当垫伏之时。是宜静以顺之。不当急于求见。故鸣豫为凶。且谦之鸣。以自卑也。虽鸣无所招忌。豫与谦反。豫而自鸣。人将嫉之。故凶。盖豫之呜。多自负而侈泰。不知天下不豫者多。以己之豫。而鸣于众。犹斗奢争富之意。人将鄙其俗。而妒其夸。或且招盗贼之觊觎。为祸害之媒介。情之所同。势之所迫。羡富而耻其贫者有之。失求而怀其怨者有之。苟静以安居。淡而无汰。则亦免咎之道。今以在下位。无功德以闻于人。素佚乐。为恣嫚以骄于众。君子遇之。不过嗤其愚而已。小人遇之。末有不怒其妄。而思有以泄其恚者。故豫不易处。尤不易鸣。果当功业既成。德泽己远。己不鸣。而人皆誉之。则又何凶言。初六之鸣。不当其时。其所谓凶。自取之也。

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而见志之穷也。就卦爻言。陰主降。德主静。初六在下。无可降。而不能自静。则所往皆不免于咎。是其志当穷也。在他卦以极为穷。多指上爻。而豫之穷在初爻。则以全卦仅一陽。而在外。其内纯陰。无所附丽。又当豫之际。以宽裕为贵。初六逼处于下。地非宽余。不自知其所处之艰。而反鸣其所承之豫。因豫反为不豫。故曰志穷。穷者绝也。言自绝于豫也。正如富家子弟。承先人之业。固可安居适性。乃蠢然不识人世之进退。贸焉自恃家赀之富足。而以财贾祸。日趋困穷之喻。盖由己志不立耳。故曰志穷也。夫谦上六曰鸣谦。志末得也。今曰志穷。其意固同。其用则异。谦以卑抑。无所得咎。志虽末得。尚无凶也。豫易自满。其气浮夸。其志乃穷。而不免于凶。故承豫难。处豫尤不易。况初六之豫。其力既弱。其年又稚。其地既卑。其辅又无人。则其志穷。亦可见矣。或曰。志者心所之也。志穷。心往于穷。犹自求其穷也。人末有自求其穷者。而因不得向于达。乃反而趋于穷。虽非初心。犹自欲之。譬如子弟不肖。日趋下流之意也。何以处豫而志穷哉。则由天道之有偏。而人事无以救正之也。如居上流。易于随波而下。苟无识途者为之牵挽。末有不日就下矣。初六在下。而恰与九四相应。人之求显。物之求崇。乃常情也。以居下而豫。岂不欣上位者乎。故望九四而心跃跃欲试。竟忘其为下位。而遽干其上。竟忽其无所知。而姑衒于外。此所以为鸣豫之象也。鸣者凶之因。豫者穷之缘。苟不鸣。则免于凶。不豫。亦免于穷。天下祸福之相倚也。如此。由斯爻之辞。又足证明因果之说矣。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豫六二爻辞。明本爻之用。及其吉凶也。豫之六二。即坤之六二。坤居下而六二为正位。象主位。六为陰。乘二为陰加陰。乃重陰。上与九四相应。同功异位。又非同性。一刚一柔。柔比于刚。有介于石之象。石刚而所介者柔。柔则善退让。以顺从人。故不终日即解。言不久持也。六二得内卦之正。孚贞静之德。纯本坤之行也。虽有强敌在外。而内不失其贞。不乖所守。则外之强敌亦无由损之。故曰贞吉。内卦居贞。以贞则固也。且六二以柔道为守。柔则无忤。豫之所以为顺也。柔顺以御外仿侮。贞静以持内节。则虽有如石之敌。而不冒然犯之。委曲以避其锋。而诚信自孚其下。艰贞自保其位。此所以为吉也。夫介于石者。非易进也。不终日者。非难解也。而吉在一贞字。以得正位也。正则贞。贞则固。然君子处之。不失其豫。小人遇之。将因豫成灾。盖豫之为用。全在能备。而六二之吉。全在能贞。居贞者天。履贞者人。得正则吉。失中则倾。此天道之吉凶。半系于人事也。故曰君子不失其豫。小人将反为灾。凡卦爻之言贞者。有天道焉。有人事焉。六二之贞。天道也。以比于九四。其势迫。其害逼。不许从容应付也。而以得内卦之正。为众心所附。又能以柔御刚。以贞制暴。其吉。乃理数之自合也。苟一事不胜其用。而悖于柔。急求一逞。虽有其位。而无其德。以失其众。而悖于贞。先溃其内。则虽吉亦凶矣。则人之不克贞也。爻辞必曰贞吉者。明贞乃吉耳。失贞者凶。故乱之久暂。亦当视其在位者之贞否。非爻辞之含二义。乃人事天道之不相洽也。

豫六二虽居正位。而上下皆陰爻。上与九四互为艮卦。艮者止也。有山石之象。而六三在其间。六三为陰乘陽位。易与九四近。且上与六五互为坎卦。合之变蹇卦。蹇者。难也。坎者。陷也。有艰险之象。故自六二以进。有愈行愈难之象。且六二九四。一陰一陽。不得相合。柔道顺行。刚道逆行。顺逆相争。背驰不复。则豫于前。将困于后。豫于此。将困于彼。以卦言之则豫。以爻言之则困。故爻辞与困之困于石。据于蒺藜之辞义相类。不曰困而曰介者。以六二得正位。一也。末及于六五。坎象末成。二也。居正位。则有守。末及于陷。则犹可解。故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困以兑坎合。蹇以坎艮合。其义之同异。全在陰陽刚柔。上下升降也。而豫以震坤之合。震出地上。主以顺动。陰宜从陽。而六二之介于石者。徒以六三在中。阻其交亲之道也。故日介。介者、如绍介。言在中也。又介为甲。亦坚也。重陰必陽。重柔必刚。以敌言。则为强敌。以己言。则为自坚。盖陽与陰匹敌也。六二之正。应在六五。上下皆陰。有同于坤。此爻之用。以坤为本。坤本贞静。而顺承乾陽。今以不得顺承。遂有介石之憾。然道以柔胜。位以正当。既志于贞。乃解其害。故不终日者。天道也。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中正专指位言。而仍重在贞字。贞则克孚中正之德。如不贞。虽幸得正位。将无以守之。故爻辞言其吉。而释文更申其义如此。或者曰。不终日者。位不可久也。是宜视其在位者。果贞与否。盖易辞恒包宾主言。主之吉。宾之凶。若以爻言。既居正位。当属于主。不过为下卦而属陰爻。则非正主可知。豫贲顺动。失顺则非吉。故人事之违天道者。必无成也。又豫易怠忽。六二之位。果不戒于怠忽。亦非吉。以其失贞固之道。而犯豫怠之咎也。读者审之。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孔子《宣圣讲义》

此豫六三爻辞。言三爻之用也。豫全卦皆主顺动。皆以陰从陽。柔从刚。而六爻只九四为陽。余皆陰。则吉凶应相类。何以相殊也。盖陰降陽升。位有刚柔。道有远近。合之则吉。反之则凶。反者背于陽也。三与初爻。皆陽位。而陰乘之。其地不当。其行易悔。以处豫之难也。六三当下卦之终。即坤卦之尽。接九四之刚。而反于泰与既济。却与否末济相似。则皆六三九四也。其说已见谦卦。三为陽位。而六陰加之。四为陰位。而九陽加之。陰陽背道而驰。刚柔不协其德。陰者不可长也。豫者因陽为用。今陰居陽位。以藉于豫。其不肯自卑从人。自劳服人可知。故其辞曰吁豫。吁者张大也。张目曰盱衡。与初六之鸣豫同义。皆自衒之象。自夸之辞。鸣出于声。发于口。吁出于目。见于色。鸣者在下。人末至也。则高声以动人。吁者在中。人已近也。则厉色以威人。皆小人得志之态也。因陰爻与陰爻应。而不得处于豫之道者。故皆不吉。初爻位低。不常自鸣。其害尤烈。故曰凶。三爻位已高。众人所望。而高视阔步。其害较浅。故曰悔。悔者自贻伊戚之意。不当侈泰以取咎戾也。吁豫者必悔。迟有悔句。乃决言其必有悔也。以卦论之。内贞外悔。以内多贞。外多悔耳。六三内卦也。亦有悔者。以失贞也。失贞则悔至。以地位之故。或不及见。故曰迟有耳。若曰早迟有悔耳。迟则时过位亦移。内且易外。贞亦为悔矣。然吁豫之悔。非天道也。多由人事。以位之不当。易激其骄恣之情。则易致其将来之悔。人事之不藏。固无以幸免。爻辞特着之以为戒耳。

凡豫卦各爻辞义。多属垂戒之语。以恒情处劳易善。处逸易恶。豫之为道。在劳中求逸。若因豫而自怠荒。以逞其欲。则豫不为福。反为害矣。凡处豫者。宜以豫为可爱。而时思免其害。方可长保其豫。如初六六三二爻。皆忘豫之有害。而恃豫之为福。悖乎豫怠之训。忽乎奋豫之辞。则在初六之豫、而鸣以召凶。六三之豫。而吁以来悔。其害之与豫。如响之应声。福之与祸。如竿之见影。岂不大可慨哉。爻辞明示吉凶。将以儆后人之处豫者。不独为释卦爻象也。夫豫初三爻皆不吉。而六二何以吉。则以得中位。而有贞德也。得中位者。声威足以服人。有贞德者。诚信足以孚众。虽介于石。而仍吉也。初三二爻。其位既偏。其德又失。以陰居陽。则不胜其位。高鸣恣视。则不足于贞。其为不吉。不亦宜乎。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旨。更勖后人知位之可贵。而宜慎保之也。位字包德言。有位者必有德。有位无德。位非其有也。六三之位。逼于九四。而在位之人。又盱睢自恣。则其德位已乖。其悔必至。虽或一时幸免。而终不能自藏。释文明其位之不当。以见悔之难免也。说者谓迟字当属上句。以为盱豫者。悔迟必有悔。言果自知豫之难处。能烛照于先几。而追悔于俄倾。则可免。若悔不早。其悔必见。犹曰早自改其所为者。可无悔。迟则有悔耳。盖以盱当审视讲。而悔迟当改过不速讲。亦通。总之。豫固不得存于心。行于外者。发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外。害于其身。豫必自怠。而百事以废。豫必相诿。而百恶以集。故行豫者。不以为豫。处豫者。不以自豫。则无事有豫。此君子兢兢业业。自强不息。而后谓之豫也。若小人之豫。遂以恣其情。快其志。在下而鸣之。在上而骄之。不知豫且远。害立至。尚何足语于用豫之道耶。豫之大用。在成天下治平。在措人类类于安息。苟我不豫。而我之豫。即不息也。我息。人不得息矣。天地自息其机。世间尚有何物哉。爻辞以鸣豫盱豫为不吉者。良以处豫不得自以为豫也。豫即息矣。无诚无息。故能成人成物。此义宜细思之。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孔子《宣圣讲义》

此豫九四爻辞。言本爻之用也。豫以九四一爻。为全卦之主。以其独为陽也。在谦卦一陽居内。即九三爻。而豫卦反居外。为外陽内陰。陰居陽位。而陽乘陰爻。恰与谦反。谦之大用在此。豫之大用亦在此。盖豫以雷出地上。陽升于陰为用。其德为向外发泄。其志为乘时致功。其动为顺。其变为散。故九四一陽。主升散。推于一切。而五陰从之。虽不居外卦之中。而为全体之主。主者天下之所望也。故曰由豫。由从也。众所从。如道也。户也。人有行必由道。有出入必由户。则九四者。全卦之道与户。全体之所由也。人由道行。则不迷。出入由户。则不致疑。以其光大自在。明坦无隐也。一爻主之。众爻顺之。一爻导之。众爻附之。则由豫者。大众所同豫也。故曰大有得。大有之义。恰如火天大有。类相从也。乾离同类故也。九四以雷交于地。而众陰相从。正与大有相似。大有以五陽同一陰。豫以五陰同一陽也。同则为大。大则为有。豫之大有。天下无不豫矣。故九四一爻之豫。而全卦从之以同豫。是曰由豫。言全卦以此一爻而得豫也。然大有得。何也。得者指九四一爻言。九四主也。大有者。全卦也。因九四而全卦大有。是大有由九四得也。且大有之后。继以谦豫。谦得其道。以保持之。豫得其德。以宣发之。是大有之用。至是始完成也。故大有得。不独指豫九四之得大有也。夫豫之以吉占者。唯此爻为着。盖以九四能率行豫道也。豫道在乾。即一陽所自得。乾以朝乾夕惕。行健不息为道。豫之由豫。亦自强不息。自贞不二之义。因乾而成其道。则由豫虽一爻。有比于大有。而豫本于坤也。坤以静为道。以贞伪志。则九四之一陽。虽发于乾。而成于坤。由豫之吉。由其贞也。贞则由之不失其道。故曰勿疑。疑者不信也。由豫以疑。则失乎乾之乾惕之义。坤之贞顺之旨。则豫之为豫。亦将如前爻盱豫之有悔。鸣豫之有凶矣。唯其不疑。则乾惕在心。而不至于骄恣。贞静处事。而不败于怠荒。则由豫不独无咎。且为吉矣。所谓勿疑者。对人言为信从。对己言为信誉。皆为行豫之要道。豫者将以豫天下。非豫一人。将以豫万世。非豫一时。则其于所豫也。必致其诚信。以孚天下之望。必推其敬信。以安远近之心。则由豫非一人之功也。必有其朋类也。朋盍簪者。志同道合。而聚首一室之谓也。簪以聚发。豫以聚众。盍者合也。而不曰合者。言其聚如户之阖。能自辟也。古盍阖本一字。盍簪、如以簪聚发而不乱也。言九四能以一陽统五陰。而使不纠纷也。既不疑而共处。又合志以听命。故日勿疑朋盍簪。言其如朋之集。如发之总。亳无离心也。或曰勿疑。教人无自疑贰。朋盍簪。示人之相投合。为朋为类。如盍簪也。取簪为喻者。盖以九四居中驭外。如发之总聚于簪。有条不紊。与彖辞建侯行师相应。建侯者就治于君。行师者群听于帅。皆如发之隶于簪也。

朋盍簪三字。颇有深义。则因豫九四。居中爻而属外卦。其下有三陰爻。上有二陰爻。陰主降。陽主升。其类不一。在陰爻言之。固皆陰。就上下言之。则在下者为从。在上者为友。既非一类。则合之也不得不辨。故曰朋。朋者群也。类也。言各以其类合也。此朋字本坤卦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二朋字之义。言合者为朋也。今九四以陽总陰。若皆合矣。而不可不为类。使其相近者聚之。正如人之总发。必前后左右。顺其势而梳理之。然后总聚于一簪。如网在纲。必分为若干条。而后总于一也。盖天下之大。人民之众。情性各殊。习俗各异。不聚之。无以使之一。强聚之。亦末能即一也。必择其所宜。因其所利。各自为类。而后可一也。故日朋盍簪。此豫之建侯行师所本之义也。建侯而天下归于一。各侯国不必同治也。行师而强弱服于一。各地方不必同用也。视其宜而任之。听其便而信之。则天下同豫。而志亦行矣。此爻辞以朋盍簪为喻也。又有以由豫为犹豫者。谓取犹豫多疑之义。明陽爻处陰位。以柔行道。以缓成用。故曰犹豫。然缓可也。而不可不决。柔可也。而不可有疑。虽刚以柔成。急以缓济。而豫之为豫。在能使缓而不害事机。柔而不悖道用。方终始如一。远近皆亨。若一昧柔缓则怠矣。故复以勿疑为戒。四本多惧。况当由豫之时。其能免于疑乎。则由豫者。要仍如前所讲。处豫而不自豫。行豫而不恃豫。则庶乎免耳。夫九四以一爻而主全卦。有类于一人而主天下。其豫可知。其所以致之者。实本于前例。即上所谓大有也。大有启之。谦助之。豫成之。至是而豫之时用见矣。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志字指豫之全卦言。盖豫之志。在使天下同豫。天下同豫者。人人皆乐其生。处处皆安其业也。九四一陽独豫全卦。虽上下之志或殊。而主从之心同切。故曰志大行也。在豫卦之最吉者。当推此爻。而其所伏之害。亦以此爻为甚。则以刚柔难剂。盈泰易怠。虽得时位。而不克保持。虽际亨通。而恒失其贞静。则为福为祸。当视其所行之如何。故爻辞勿疑五字。大可留意也。要知一人之勋名必千万人之心力。一时之福利。必千万日之经营。豫岂易得者哉。饮水者勿忘其源。享禄者勿遗其友。则豫可久。而福可大。此象辞以殷荐为言。而四爻以朋簪作喻也。

《宗主附注》

豫卦主爻在九四。以其为陽爻。全卦只此一爻为陽。以陽统陰。而在中。有如居中驭外之象。所惜者。陽居陰位。而属外卦。其势易孤。其情易散。此豫为怠之原。为乱之本。豫而忘于动。则自易怠荒。豫而恃为常。则下易离心。皆由此一陽居外卦。而乘陰位也。凡乘陰之陽。宜自卑下。以顺陰静之德,而循柔伏之道,在乾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言其由上而下。可免于咎也。若悻于此羲。则必有慢忽与骄吝之害。则易于怠慢之咎。所谓处盈者难也。今豫九四。以一陽而控制全部。其得志可知。徒以六三以下。皆有携贰之心。六五以外。又生轻慢之志。则大得志者。梢一不慎。必反受其灾。灾者。相见不以诚。相遇不以信。则虽成功亦难久。故爻辞以勿疑为戒。勿疑则得其用矣。豫之所以异于谦者,正在此疑字,赚则交孚。豫则互忌。即由于一陽在内在外之殊耳。盖在内则为既济。既济尚何疑乎。在外则为末济。未济自难孚众。是在用豫者善为备之。勿使相疑忌耳。

六五:贞疾。恒不死

孔子《宣圣讲义》

此豫卦六五爻辞。言本爻之吉凶也。六五居外卦之中。得全体正位。而近于九四之陽。下与六三应。与六二对。皆为陰。而以陰居陽位。为柔乘刚。陰近陽爻。为客逼主。以上陰爻对下陰爻。为重陰。以六三与五相应。为同病。盖六三亦柔乘刚也。五与六二皆为陰爻。而内外重陰。其象与坤同。唯中隔九四。则异于坤。坤主静顺。震主动奋。六五居其间。两不相得。在象为陰胜陽。邪陵正。故有疾病之语。以柔乘刚。柔道以贞为正。虽逢疾苦。不失其贞。则得五之正位也。五在中。而数为陽。德属贞信。气孚后土。则于疾苦、有可治疗之象。于灾害。有可解脱之望。盖土得中气。德合太和。如人之脾胃末败。犹能食饮。虽病毋害。故曰恒不死。在事理言之。豫者以愉乐为志。愉乐过度。反为忧患。忧患之易见者。莫如疾病。疾病之来。原虽不一。而其初必自不慎。或忽于饮食之过节。或绿于起居之失常。或为情欲所伤。或为逸劳不当。所谓一时末慎。而六婬间之。厥气不和。而五邪干之。皆非一朝一夕之故。故病起于豫。豫损其真。而邪婬乃至。豫伤于和。而疾苦斯生。病者不和也。和则无病。乾辞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则可知疾病之至。乖于乾道。违于太和。害于性命者也。乾之正性命。保太和。皆以豫道致之者。故必终曰乾乾。自强不息。少有不慎。性命失其正。太和失所保。则疾病以生。灾害以见。是以善养生者。必豫行其乾惕之诚。而守其正保之道也。六五之疾。固由乖于正保。忘于乾惕。而所幸者。得坤静之教。犹能不失其贞。不忘其中。贞不失。则太和可复。中不亡。则性命可正。是虽疾、恒不死也。六五在震之中。震出于乾。而成于坤。其体备变化之例。其行多疏虞之忧。故传曰豫怠。谓忽于其变化之时也。若永久不变化。则无所害。六五之疾。由于变化而怠。其不死也。由于守中保贞而反于恒。恒则不变化也。恒为雷风合。乃乾坤得其中也。上震下巽。恰成一男一女。配为三陰三陽。无多少轻重之偏。刚柔奇正之过。故曰恒。谓不变也。能悠久者为恒。得中者悠久。六五之恒。以末亡中也。

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而见中道之可贵也。柔乘刚。乃变化之源。如以小人居大位。末有不招变乱者。而疾不死。则在中位末失。中道犹存。爻辞所谓贞也恒也。是其不死之由来也。贞为其因。恒为其果。贞则变化不为害。恒则仍复于中和也。贞疾二字二句。贞言爻德。疾指爻用。在爻辞读。可连恒不死。在释文读。宜分贞疾。若细讲。恒字亦一句。以古文一子含数义。如恒指恒久。亦指恒常。属上言。为疾病久缠。属下言。为往往不死。独释之。则为永久不变。皆文中应有之义也。在他卦以内为贞。外为悔。豫则内言悔。外言贞。以豫之难处也。内失其贞。固有悔。外守其贞。亦可免悔。读者当与六三爻辞合观。三爻与五爻。同功而异位。三多凶。故易悔。五多功。故克贞。虽关人事。而时位使之。故曰豫之时大矣哉;时所系之重要如此。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豫上六爻辞。明本爻之吉凶与其德用也。上六已属至极之地。豫之用且穷。而事之极者必反。物之穷者必变。豫之初六爻曰鸣。六三爻曰盱。皆张也。昭着也。向外宣发也。迨至上六。其气已尽。其德已竭。则前之张者弛矣。明者晦矣。宣发者闭塞矣。故鸣旴者变为冥矣。冥暗也。蔽也。杜也。茫茫然。寂寂然。幽潜之象也。如人夜行。如目盲。如地窟。前进不知其道。唯有昏然退立。此谓之冥。冥者。陰之至也。冥豫者。陰极似陽。豫极反困之谓也。其为时无几矣。而曰成者。本坤无成代终之义。而竟奋豫之道也。成字当作终字讲。不曰终者。豫不可终也。终则无豫。豫皆属作始之事。有终则豫已尽。尚何豫之言哉。故曰成。言其实豫之成也。奋出者至此止。愉豫者至此穷。怠者至此愈怠。亨者至此不复亨。而豫之业已终矣。故圣人告人曰。冥豫成。明其不可复进也。天时已改。人事都非。欲求再豫。正如盲人瞎马。逍遥于夜中之喻耳。更何所图乎。然冥豫者。有所藉也。陰虽极。而九四在前。道虽穷。而余荫在彼。则处之者。犹可少缓须臾。善为用者。尽可知难自退。盖临岩勒马者。不遭倾跌之灾。见几先作者。不遇冥昏之苦。则虽穷犹免于咎。重在自革其行也。故曰有渝。渝者变也。革其初心之谓也。夫行豫者。将以快其志于天下也。故建侯行师。德威兼着。祭天配砠。人神共欣。豫之至也。往者不复。盛者必衰。既至冥豫之时。将奚以继其前例哉。曰冥豫。即言豫道之已晦塞。豫用之已竭尽矣。欲其无渝。奚可哉。识者本顺动之辞。因时中之义。洁身引退。自免于咎。不智者昧于此旨。一意盲行。则咎之来。追悔何及。盖我不顺而自变。天亦将有以变易之。故曰成有渝。言其必变也。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言明必变之故。而促人先自省耳。夫冥豫之辞。与盱豫恰相对。一则有明。一则无见。有明者。尚不可过。以遗后悔。无见者。岂能强留。以自取咎戾耶。无咎者。言其有咎也。有渝。若就人言。指左右携贰。远近分离。若就事言。指时势变迁。规章改革。皆渝也。不曰变者。以豫本顺动。取譬于水之渝。由积渐而至。非骤然改易也。凡豫卦各爻。皆用顺进之义。以震之一陽。能领群陰也。然极则变而反于谦。谦以自卑从人为用。与豫之人来从我正对。故至上六、应师谦之志。而自退屈以从众。若不然。则将变为干戈之争。盖豫之对为师也。而己反成行师中之敌矣。当豫之盛。以师讨不服。及豫之穷。将反受师之讨。亦一变也。

《宗主附注》

豫六五与上六。虽陰爻。以在九四之外。叉系外卦属震。与下三爻之属坤者不同。其吉凶亦异。在九四爻之内者。其动易悖于道。在九四爻之外者。其行易合于义。盖陰降陽升。五六两爻。得与九四相孚也。故爻辞较前三爻为吉。

《宗主疏述》

豫卦大用。在九四一爻。以一陽领众陰也。与谦卦同在中爻。而谦之陽爻在内。豫之陽交在外。在内为为含耀葆华。不求外显。故为谦退之德。在外为抒光发采。务期远达。故为豫奋之功。一则重道在躬。休乎有容。而天下望之。一则怀才待用。恢乎有度。而天下服之。皆所以为人道之本也。然谦以艮之上爻。退居坤下。为高位自卑。豫以震之下爻。升而出于坤之上。为潜德自发。在君子用谦以善其身。而道德不渝。用豫以善天下。而功业永大。故谦属于处。豫属于出。谦重于养。豫重于用。谦宜于下。豫宜于上。谦弘于己。而推己及人。豫裕于物。而利物成道。是谦豫二者相反相成。相须为用者也。在豫之象。居中御外。顺势立功。其事至易。而临高位。握大权者。恒易倾。挟盈满行顺利者。恒易败。则豫之害、过干谦矣。君子因豫之奋。而戒其骄。因豫之舒。而戒其怠。其最要者。欲豫而不可自豫。成豫而不得忘豫。则以豫之一字。固含有二异羲也。一为豫悦,以成功为快。一为豫备。以深虑为志。二者义若相反。而实为因果。前者属乐。后者属忧。忧乐异情。而豫乃兼之。盖乐者享其成。而丰功不常见。伟业不长守。是乐极必生忧也。忧者惧其害。而远虑为成德之本。早谋为达道之基。是忧中固有乐也。人之生也。先哭后喜。物之育也。先屈后展。则豫之为豫。必先忧后乐。始克孚于道。夫坤顺而震动。动则多劳。顺则多辱。劳辱不兔。而豫以成。若畏劳自辍。刖功败垂成。耻辱不前。则事失无志。皆豫之害也。故豫者。必知震动多虞以乾惕出之。则虽不涉于险。卦中藏坎。险之所存。必知坤顺多怠。以光明出之。则虽安不乖其守。以卦内坤。得六二正位。有守之象。譬之治道。功业务大。而不河骄婬。心志务安。而不可懈怠。骄婬懈怠。皆豫之贼。故君子慎之。又如人生亦然。修养亦然,积德累功必求于豫。而待人接物。必处之以和。天道自生。人性所秉。必潜养以固其本。地道多载。人情所似。必弘推以竟其用。则豫者。为世道人心之大纲也。偶末留意。弊害滋生。功业无成。性情皆误。是不善用豫者也,易经以豫刚鹰志行四字。明人道之大则。而九四一爻。曰由豫大有得。释文谓为志大行。尤可见豫之用。贵在志。志必先立必有守。必能大。必能行。有守则不至倾。能大则不至困。立则顺而不辱。行则动而耐劳。劳以不劳。辱以非辱。豫之成矣。人道之全矣。

夫豫之为用。乃顺天地之道。自然之羲、而施行者。非人为也。易彖辞特揭出时义二宇。即明指豫道之大。而教人有以知豫之用也。此时字与中庸时中。论语时习。使民以时。孟子不如待时。时字之义相似。即自然而然之意。譬之夏葛冬裘。时也。陆行水渡。时也。日作夜息。时也。推之如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夫和妇顺。

亦时也。推之如尽己以忠。惟己以恕。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莫非时也。盖非其时。则不可行。非其时。则不得其用。虽有智者不能使之明。勇者不能使之行。仁者不能使之服。慈者不能使之爱。则乖时之咎也。乖时既违天悖道。此豫之顺动、而释为时也。时之真义。恰如日之光照。地之高下。岁之冬春。日之所照。光亦异焉。而恰成其用。既时也。若夏日而得冬之寒。秋日而得春之温。皆非时。非时则物失其生成。则天道乖矣。地道败矣。非时则人事不齐。物力不备。更何豫之可言。故豫以时行。志以时大。动以时成。功业以时建。建侯。时也。行师。时也。股荐。时也。配飨。时也。何莫非时之所为哉。时义在各卦所同重。而豫尤着。以豫之本用全关乎时耳。如言豫悦。必有其可乐之时。言豫备。必有共宜忧之时。果失于豫者。必有其受害之时。得于豫者。必有其成用之时。皆不得离时也。天道尚以时成。地道尚以时明。而况人乎。而况物乎。而彖辞以刑罚为喻。亦指赏罚必以时也。时即顺动。顺动既时。时至则豫至。时行则豫行。天下之大。万民之众。同生此时。息此时。则何人不可治。何地不可安耶。故豫之用。唯在知时。时乐则欢娱非怠。时忧则勤苦不劳。失时者。则非怠必劳。非劳必辱。悖道而动。逆天而行。欲不劳辱得乎。故曰豫之时义大矣哉。

《宏教附注》

宗主此文。申明豫之大用。而所含尚多。盖豫卦合于道用。全在九四一陽。而用之不得其时。则害亦在此一爻。譬如静坐。引丹田之陽外出。果勉强行之。必反生病。即未能明顺动之义。而失时之咎也。故在豫既欲其升。又须防其亢。既欲其顺。又须戒其怠。以陽已在外。其志易泄。内无坚贞之守。必至一泄无余。故用豫者。必戒于始终。切不可初勤终怠。以豫之志固易怠也,细绎讲文自明。

《易经证释》

《易经证释》第1章 例言
 

《易经证释》第2章 序
 

《易经证释》第3章 全易大旨及习易要例
 

《易经证释》第4章 乾卦
 

《易经证释》第5章 坤卦
 

《易经证释》第6章 图象
 

《易经证释》第7章 屯卦
 

《易经证释》第8章 河图
 

《易经证释》第9章 蒙卦
 

《易经证释》第10章 洛书
 

《易经证释》第11章 河洛大旨
 

《易经证释》第12章 需卦
 

《易经证释》第13章 讼卦
 

《易经证释》第14章 太极图讲义
 

《易经证释》第15章 师卦
 

《易经证释》第16章 太极、述圣讲述
 

《易经证释》第17章 比卦
 

《易经证释》第18章 伏羲八卦讲义
 

《易经证释》第19章 小畜卦
 

《易经证释》第20章 履卦
 

《易经证释》第21章 泰卦
 

《易经证释》第22章 否卦
 

《易经证释》第23章 同人卦
 

《易经证释》第24章 大有卦
 

《易经证释》第25章 谦卦
 

《易经证释》第26章 豫卦
 

《易经证释》第27章 随卦
 

《易经证释》第28章 蛊卦
 

《易经证释》第29章 临卦
 

《易经证释》第30章 观卦
 

《易经证释》第31章 噬嗑卦
 

《易经证释》第32章 贲卦
 

《易经证释》第33章 剥卦
 

《易经证释》第34章 复卦
 

《易经证释》第35章 无妄卦
 

《易经证释》第36章 大畜卦
 

《易经证释》第37章 颐卦
 

《易经证释》第38章 大过卦
 

《易经证释》第39章 坎卦
 

《易经证释》第40章 离卦
 

《易经证释》第41章 咸卦
 

《易经证释》第42章 恒卦
 

《易经证释》第43章 遯卦
 

《易经证释》第44章 大壮卦
 

《易经证释》第45章 晋卦
 

《易经证释》第46章 明夷卦
 

《易经证释》第47章 家人卦
 

《易经证释》第48章 睽卦
 

《易经证释》第49章 蹇卦
 

《易经证释》第50章 解卦
 

《易经证释》第51章 损卦
 

《易经证释》第52章 益卦
 

《易经证释》第53章 夬卦
 

《易经证释》第54章 姤卦
 

《易经证释》第55章 革卦
 

《易经证释》第56章 鼎卦
 

《易经证释》第57章 震卦
 

《易经证释》第58章 艮卦
 

《易经证释》第59章 渐卦
 

《易经证释》第60章 归妹卦
 

《易经证释》第61章 丰卦
 

《易经证释》第62章 旅卦
 

《易经证释》第63章 巽卦
 

《易经证释》第64章 兑卦
 

《易经证释》第65章 图象
 

《易经证释》第66章 节卦
 

《易经证释》第67章 中孚卦
 

《易经证释》第68章 小过卦
 

《易经证释》第69章 既济卦
 

《易经证释》第70章 未济卦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