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命 > 周易算命 > 易学书籍 > 易经证释 > 《易经证释》第9章 蒙卦

《易经证释》第9章 蒙卦

栏目:易经证释 时间:2019-08-03 03:20:46 阅读:74

孔子《宣圣讲义》

蒙卦、为上艮下坎。山水相交。陰多陽少。以陽为贵。而陽反在上。其气下行。与屯相背。屯上蒙下。屯进蒙退。一往一复。一降一升。而成循环。是气之自然。理之自至。天地转轴。物之推移。物之定序。数之定例。此周易蒙以继屯。实有故也。天地交而万物生。水火分而后生化见。屯以水承于雷。成雷雨之象。蒙以山加于水。为山泉之形。有动必远。有招必至。有辟则有阖。有息则有消。故水行于空者。下流而为泉。气动于地者。中止而为山。通者节之以塞。生者接之以化。险阻者有所止草昧者地者有循环。此蒙之所以为蒙。而其义己自象中见者矣。夫蒙、内坎外艮。坎为中男。艮为少男。以陽从陽。其陰未消。陰起于下。陽止于上。中成重陰。而互以震动。动而遇陰。仍屯之象。变而为陰。难而易明。有自知之义。故六爻相错。内外殊观。往来殊情。其象杂而意着。放观有背冥之志。回翔多蔽障之思。故命曰蒙。以其犹近草昧也。

蒙之卦象。四陰二陽。而交错不当。内刚外阻。而升降不相得。故动静殊志。体用异德。欲行且止。欲流不移。此其所以为蒙也。蒙之对卦为革。比卦为寨。而变象亦随其互交而异。其反则屯也。故屯蒙为一循环、一往复之象也。屯为进。蒙为止。屯为升。蒙为降。虽陽体而陰用。故其道逆行。乃陽中之陰也。气自屯复故也。蒙者、昧也。蔽也。相隔也。有障也。其气不扬。虽初生而功末大成。犹童蒙也。故虽往来而有所蔽。虽流动而有所障。其所遇之不时也。为客也。为境也。为所值也。故如物之初生而蒙昧也。物生必化。极则反理。理数所然。内互坤震。外互离。皆相杂也。虽内刚而不竟其志。虽交明而不得其光。此所以多变而不能自进也。故蒙者、猛而不克威。萌而不全育。处乎昏暗之世。而不能独明。生乎蔽障之时。而不能独达。乃受其累也。此观卦而知象。见象而知意。必先择其所得。而早为之备也。盖不能久蒙者。必求脱乎蔽障。不能安于昧者。必思致于光明。此将有所勖也。所勖维何。德行是也。

夫陰陽交而生化始成。奇偶合而功用始见。此全易之大则也。蒙以陽卦而陰用。陽爻仅二与上爻。以屯比之。恰成反例。则陽之舍升而降。实地位所限。以陽居上位。更无所进。欲不下达。将无所用之。此以降为正用者。乃易之变也。以变为常。则反顺为逆。故蒙之体用。成常变二例。而卦之气数。成来往两途。自卦言。常从下上。以顺为正。而自陰言。则从上下。以变为常。盖陰道逆行。河图定序。陽顺陰逆。乃得循环。以尽其度。而生化不息。故蒙卦为屯之反。恰如屯之逆行也。然气逆行、而卦自顺立。则其始终相殊。主宾不类。动静各刖。吉凶乃分。故言蒙卦恰如屯之反者。以屯之正顺。为蒙之变逆。气所自至。理所至当。然非卦之罪也。如人占之。则宜于中辨其主宾。知其体用。以定其顺逆。而应其正变焉。故卦辞谓与童蒙二人。以明主宾之异人也。而设来往二道。以判体用之殊途也。故观六爻。各有二义。各分刚柔之当否。辨陰陽之宜否。一爻之中。有吉有凶。一事之内。有正有反。此固不独蒙卦如是。而蒙则其首例也。以屯正蒙变。为周易第一闭合。为一循环。世界之大。人物之众。如此循环。以至无尽。而屯蒙先启其端。此圣人立卦示其例也。苟明此例。则以后六十卦。皆可循是以得其道。庶不至为一象有所拘泥。而无以通乎常变也。故蒙六爻之用。要分别其所属。而后可明其所指。若以为与屯同者。则无怪其蒙矣。蒙者天道明者人道。不先自明。安求发蒙。此观象必知所先务也。以陽志升。处于不可升。则唯反而求之。以孚其志。此枉尺直寻之义也。故陽与陰交、而贵在合。陽与陽应、而贵在孚。不合不孚。虽交不和。虽应不称。不利且害。此君子所以重自反也。自反求诸躬。则得之矣。此蒙之为教。而喻于童蒙。而明其有我在。为童蒙师也。卦爻之意。固见于辞。而辞之末尽。又当求之卦爻。如蒙之陰陽交杂。而不当位。奇偶互错。而不孚应。蒙昧无知之状。障蔽难进之势。亦足以晓然于辞之所指。与圣人立教之所由矣。欲明其详。当更读夫辞。辞旨较显。学者易于探索也。

蒙卦辞义。取蒙昧之象。亦萌育之形。故蒙字上有草。下为冒。而中藏豕。明其外为草昧。上被蔽障。中如豕之蠢然欲动。以其内童騃而外昏暗。心蠢动而形粗率。草草然之象。昧昧然之思。贸焉求出。突尔以生。如草木之萌。其势勃焉。如布襆之冒。其见默焉。如愚妄之畜。其行止忽焉。故曰蒙。而义则包被也。言水流山下。有所压迫。生于地上。而不见光明。动于水中。而不克游。故曰蒙。犹人之盲目。或以物蔽其视也。以陽从陰也。以顺就逆也。故暗行不得达。而茫然望其师。又如草木生于土。油然望夫日光。虫豸行于山。殷焉望夫温和。其生之末达。则所求也必切。其动之无伪。则所处也必通。故蒙之为蒙、而不为害。以其自安于蒙也。自安则亨。自知则明。此蒙之名。虽若不足。而其行也亦孚于亨。止也孚于利贞。此象辞之备三德也。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孔子《宣圣讲义》

此蒙卦彖辞也。本卦亨利贞。三德皆备。独阙元者。以蒙为屯反。陽而陰用。故元德不昭。而亨在前。利贞在后。不连举者。以亨属天道。利贞属人事也。大抵元亨非人力所致。必天所予。利贞则人道之本。己修所及。故人事必先利贞。而天道则首元亨也。蒙之为用。重在己之修德。时当臲卼。道当蒙昧。处势之阻。行地之困。上无可进。前无可为。故以积德为宜。励行为本。利贞者。德行之基也。人占此。必先知之。道有隆污。行有顺逆。达则进取。塞则反修。此固天下之达道。世界之公例。而人尤贵焉。人而违之。将自失其凭依。虽有才美。弗克成也。故君子以数致用。以易立行。非有求也。将以免咎。非有贪也。将以全生。免咎曰利。全生曰贞。利贞之称。君子所以成德也。故蒙亨天道。必由利贞致之。利贞不失。自达于亨。分为始终。志夫道之顺逆。别于上下。明乎行之先后也。蒙卦之气。与屯相背。而数理亦如之。苟明顺逆。则利贞之进于亨。亦一以贯之矣。匪我二句。以蒙之道有顺逆。则其行也。有主宾。蒙之为童蒙。此正也。而我应童蒙之求、以为之师。则变也。正变之间。主宾之异也。行变以为主。循正以为宾。此逆道也。逆而有成。故不违道。乃履夫亨。我不往求。童来求我。此固正道。亦由变之正也。人处乱世。遯逸为正。即变之正也。故行乎变。而道不失乎正。此我不求童蒙。而童反来求我也。初筮告再三渎三句。明蒙昧之世。人尤所遵。必求之神。神告人以道之正变。而得循乎顺逆。此有资于筮也。然神者不可渎。犹师者不可狎。狎则不诚。渎则害信。诚信之差。神不降临。故初筮则告。再三则不告也。告者示也。示其道也。神者。人之师也。神以人蒙而示其道。必依于诚。人以神告而得夫道。必本于信诚者不二。信者不疑。至再至三。人且疑矣。凭依以失。神人奚通。其不告者。非神不灵。人自乱其智也。故不告者、乃神道之至。亦人道之当也。童蒙求我。我犹神也。初筮之求。诚信皆孚。故蒙者吉蒙。而求者有获。此君子正行也。而必始于利贞。见乎性情。性情之正。利贞之德。神人之通。童蒙之养正也。此圣人通天神而济夫时穷。正教养而成乎童蒙也。我字指师。亦指圣人。亦指神。而当其位者亦指之。故称我。而因有来求者。有蒙于前者。故称我。求之道多矣。而最切者。唯弟子求师。人之求神。皆以不知而求知也。故蒙辞举为例焉。

又蒙卦六爻。唯二上两爻为陽。中隔一坤。亦如屯。而上下殊。则其道异。内坎外艮。坎为陰。九二在中。是内刚也。陽以刚行。而止于艮。艮陽在上。陽明下照。故有亨象。而内刚宜利贞。外明宜达亨。上为陽明。宜事神。下有其应。宜得闻道。此童蒙有求。而初筮得告。然陰陽杂处。

上下不当。远近相违。虽明于上。而下茫茫。虽刚在中。而外昧昧。故易于昏迷。时生疑猜。乃有再三渎不告之语。明其决疑不可自疑。去蒙不可自蒙。必晓于正变之途。慎于顺逆之道。以利贞之行。成明亨之观。方不困于蒙。而能养其正也。

彖曰:山下有险,险而止,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释彖辞也。言蒙以坎险而遇艮止。行知顺逆。不泥于物。故曰时中。时中者。至道也。天下之至德也。人之所以成圣者。在乎时中。谓能以时而中也。执一则乖时中。故居子中庸。必以时中。时顺则顺。时逆则逆。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初无所滞。而复不失中道。乃曰时中。蒙之能亨。即以行时中而永亨也。童蒙求我。乃志所感应。以蒙由变之正。由蒙而明。必两相应。乃见其功。我不往求。而童来求。正因逆顺道异。正变情殊。以往易来。以明待暗。两志相得。有如桴鼓。故曰志应。以行止皆当。遇合相从。无曲折逢迎之嫌。无委蛇追逐之累。故称志应。而见蒙之所行也。初筮以刚中而告。以孚志应之义。人之与神。正如童之求我也。再三不告渎蒙者。谓喷神为自疑。疑则愈蒙。本求明而愈蒙。安用筮为。故曰渎蒙。为其渎而蒙也。如人有不知。师已教之。乃疑师言。而再三问询。必愈趋愈惑。愈辨愈昏。此所以为渎蒙也。神者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一则不得二之。况再三乎。即卦象。上下二陽。差相呼应。若更纷之。将安以合。神赖人诚。而传其灵。纷杂之私。人无诚信矣。故初筮告。再三则坟而不告矣。蒙之所以用者。在此一耳。一也。中也。止也。道以所以着也。合一与止。乃为正字。中道以行。正义以守。此君子之于蒙、有所养也。故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夫蒙之难者。以其杂也。其行之顺逆。道之正变。不易别也。故必有养焉。养其用变为正。处逆为顺。则由蒙而明。由童入圣。由人合天。斯易教之大旨也。而独昭于蒙。以童之求知。惑之求辨。乃释蒙之有养。则明夫圣人之功。在立人道。以尽其天性。故曰圣功也。养正者。谓养之以复于正。以其当变。或忘正也。以其当蒙。或不见正也。故贵在养。因蒙寓养。有上下之别。在上曰教养。在下曰修养。皆蒙之所先也。而其义澈于物之初生。得养始育。不得其养。不全其生。唯圣人位育。并天地生成。故养正之功。称曰圣功。犹之养生之功曰天德也。蒙而求知。惑而求辨。此养正之及时也。时而不养。则终蒙惑。养而不正。亦终蒙惑。唯养正之功。斯所以为圣矣。此蒙彖辞大意。不外示圣人易教主旨。而最宜知者。则蒙为处变以守正。顺时以行中。诚己以敬于神。立志以明于教学。敦行以尽其性情。成业以达其道德。数者之义。概括彖辞中。而中庸绍述之。学者读此。当并及焉。

《宏教附往》

此文所指最精。要细读。蒙卦为易经大用之例。易重在卜吉凶。测顺逆。故蒙辞有初筮三渎之语。皆举例也。明易之所以致用。即本于蒙。而六十四卦之变用。即首于蒙。蒙即屯之反。合全易反正共三十六卦。上经十八。下经十八。以符周天数。此文王易之大序。而先着其旨于蒙。蒙屯两卦。宝一卦。屯为陽本正。蒙为陽之变。变则陰。故用陰。陰逆行。故蒙之行以逆。此后天异先天者也。先天无此分别。皆顺行。后天则顺逆并行。各有所宜。此夫子明主宾之别。动静之殊也。即按之用世亦同。时蒙昧巳极。而我与童蒙所处异地。不可错我为童蒙也。若失其主。则反为童蒙所弄。辞旨甚明。故以二求字。指主宾之用异也。而问神亦示其道。初筮告。再三不告。亦以之易蔽也。蒙者、由人道以启天道。若人道失主。则不独不能启天。反受其蔽。故辞文明言之。而艮坎之合。尤见其进止之有宜否。此山下出泉。必待君子之果行育德。德行不足。泉之出山。将安为乎。

又曰、此文所包最广。而为全易最要之例。上古人道立教之始。即此义。故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所谓神道设教。乃指卜筮以辨蒙惑也。乃为开民智。非为愚民也。而今人诚为迷信。诚厚诬圣人。盖不读易。不知神道二字之义。以索隐行怪而疑神道。岂非妄乎。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此申释蒙卦象、明人道之应天时。而有所为也。盖蒙之象。为山下泉流。泉者、水也。动也。山者、土也。静也。水在土下。静居动上。此其为蒙也。生而不畅。行而有阻。昧然末明。蠢焉末达。如物之蒙昧。而气之不充。神之不用。则茫然无可为。童然无所知。是欲未能进。欲明而不见光。则其所持之不盈。所本之未足。必有其养育之道。牖启之方。以反求诸躬。而实立其德。乃可以应夫时。以善其道。因乎地以致其功。故圣人于此、而勖人以果行育德也。夫行有不达。蒙也。果则蒙抉而无不达。德有不充。蒙也。育则蒙开而无不充。以己所能。解时之困。超地之障。则君子之道也。故果行以求明。育德以求用。明则无昧。用则全生。此君子处蒙而不害。且因蒙而成其亨。以全其利贞也。利贞者德行之始。亨者、德行之成。此果行育德为蒙卦中必有之义。不独君子所行。凡人道无不如是。设遇蒙而不果之育之。德行无成。将何以发蒙耶。蒙之为昧也。将以求明为障也。将以求通。通明之道。本乎德行。德行既立。则道行在我。用成在时。而动静咸宜。水土自在。不相悖也。故比之童之求师。人之事神。有其指引。则不罹于险。得其训迪。则不困于蔽。故圣人因蒙而以神道设教以服天下。为神之歆有德。主有诚。诚信既孚。德行不爽。则人能通神。童能继师。出坎而登。拾艮而行。则蒙亨之象。正犹屯之全德。而有坤之厚。离之明。为光为用。恰得其时地矣。故君子一语。易之教也。人道之纲领也。世有治乱。数有通塞。君子履之。亳无所滞。此象辞之旨。示人以处世之道。而指其顺逆之途。告人以应时之方。而归于利贞之行也。

《宏教附往》

蒙为离宫四变卦。屯为坎宫二变卦。二与四对。二卦皆二陽四陰爻。而乢以陽为主。故从陽爻之二。蒙与屯反。以陰为主。故从陰爻之四。此二卦之别。有顺逆之分。及内外之异。凡卦皆然。皆取相对而成循环。故离坎二宫。二四两变。相次之屯蒙。为后天循环之第一例。学者必留意。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档。以行吝。

孔子《宣圣讲义》

此蒙初六爻辞。明初爻之用、而指所宜也。以蒙之求明。蔽之求通。则有动也。必先发蒙。初爻之动。乃发蒙之始。犹夫无知之众。初得所启引也。故曰发蒙。其所及于蒙者尚微。不过发之而已。而利用刑人。刑以警有罪。正所以发蒙也。罪人必由无知。以蒙犯法。其害必至困顿。唯以刑正之。使知其罪。而悔其行。则蒙发矣。故利用刑人。非以桎梏人。乃为脱之也。说脱古二子。皆出也。刑其一。则其余不罹桎梏。刑其往。则其来不罹桎梏。是刑之。即以脱之也。桎格者。而至于困顿也。蒙之甚矣。唯刑以废之。使脱桎梏。不再蒙也。此法之正。而刑之仁也。古者刑人。必寓其教。杀之所以生之。罚之所以全之。皆仁也。于刑为义。义者仁之用。仁者义之体。由事言之曰义。由心言之曰仁。刑一而众得全。刑今而后得生。则生全之德。刑之所予。故为仁也。而事则义。故曰利用。利者义之和也。以刑成其生全。变也。义也。变而反于正。逆而同于顺。此蒙之道。而刑之旨也。利用刑人。成其发蒙之用。用说栓楛。成其生全之功。在夫因变而不失正。行逆而不悖顺。此经权之道。而有主宾之分。故不可往。以往则吝。以其不同于常情也。虽有行动。不可以往。必待自至。此蒙之用。象童蒙求我也。虽自我发之。而不及往。往则吝也。往有二义。既往也。刑法不能自刑。故不往。刑罪不追既往。故不究以往。刑之为生全。皆责其来也。其往吝。不亦宜乎。吝者。不正也。不宜也。不直也。故发蒙不以往取吝。而重在顺逆之辨。常变之分也。

象曰:利用行人。以正法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法以率泉。正法以发众。俾民有遵也。蒙初六以用致功。而寓教于刑。寓德于法。刑六则教举。法行则德成。虽言刑法。实明德教。德教者、所以发蒙之具。而不直用德教。则变逆之所为也。故曰、蒙道与屯反。以宾主之异。时位之差。不得不反。反而仍归于正顺也。故必先自返而果行育德。盖立人必自立。达人必自达。人蒙而我欲发之。不先自明。将何发哉。故刑人者、必自守法。而用刑。即所以正法也。民之所服。必自此始。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此蒙九二爻辞。明其用之得当也。九二居内卦之正。得陰陽之均。陽爻陰位。刚行柔应。两相配合。乃为吉也。包蒙云者。蒙之言蔽也。如物被裹也。包者蒙且裹也。几物之蒙。必有其因而包蒙、则以外有所裹也。蒙卦大义。以陽从陰。陽在外则包陰。九二陽居陰爻。亦包象也。而全卦九居上位。为蒙之得名。皆陽在外也。而不言包者。以外卦之陽。自然成蒙。独内卦九二。陽居陰位。陰裹陽气。两相环绕。乃成包蒙之象。故包蒙之称。以其在内卦也。虽包而蒙。如物相缚。展转相逐。有不离之意。故包蒙乃吉。不以其蒙而少之也。卦爻之吉凶。恒视夫刚柔之得否。陰陽之乖否。不皆泥于辞也。蒙虽多吝。而包蒙则吉。全卦多不宜。而九二则有合。此卦爻之异。即刚柔之差也。陰陽相抱。是谓之包。包即抱也。古本一子。抱蒙之义如上述。而其象则有如母之抱子。鸟之抱卵。又如夫妇之和好。雌雄之匹侣。相从不二。相合以生。此其所以为吉也。夫包蒙者。一刚一柔。一陽一陰。相抱相亲。正相投契。犹强者之羽翼懦弱。智者之提挈昏庸。以过剂不及。以多益寡。以能济不能。以中教不中。则天地之要道。人物之大序。礼之所制。情之所谐。为德之成。为行之至。则其吉也。不亦宜乎。故虽蒙而不害于蒙。虽包而反益于蒙也。此包蒙之蒙。以九二之正用。而得相济相成也。故喻之于夫。则应纳妇之吉。喻之于子。则有克家之才。以其正相求也。夫以求妇。妇乐其夫。家以望子。子大其家。皆相应相感也。盖以陰陽合德。上下同心。贵贱合情。内外同志。则蒙者得所保育。而昧者依其提撕。此包蒙之功。犹蒙养之逍也。故曰包者抱也。犹抱子也。世之最亲者,莫若母子。最爱者、莫若夫妇。而母之于子。不以蒙而弃之。夫之于妇。不以昧而远之。而蒙者得教。乃克承其业。昧者得保。乃能孚其情。故纳妇必吉。而育子克家也。克家者。能承亲之志。任亲之事也。父母之保育其子者。必望其克家。而子之报其父母者。亦必以克家为志。此教化之始。成德达才之基。而蒙九二寓其义焉。则圣人重家教之微意也。家教者。始于夫妇。成于父子。盖人伦之本。人道之初。孝顺之道也。蒙卦全德。在明顺逆。不顺则逆。反逆即顺。故蒙之无知不足忧。唯无教之忧。蒙之逆行不足患。唯其顺逆不分之患也。故包蒙之象。在首明教于家人。而家人之成德达才。即圣人蒙以养正之功也。此爻辞之义。全取抱持与抱涵之意。唯抱持乃亲之。唯包涵乃爱之。亲之欲其生。爱之欲其成。包涵其蒙。而启迪于无形。抱持其蒙。而养育于未明。此唯家人父子之间。足以尽之。成者必达。皆感之所应。致之所至。理之顺也。情之宜也。

象曰:子克家,刚柔节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节者发而中节也。陰陽相当。而包蒙相应也。故曰刚柔节也。虽指子克家一句。实括全爻辞也。而因子克家。足明其相得有功。子能报恩。则父母之教不辜矣。以见陰陽相感。恩德相报。人道之本。天理之正也。而包蒙之辞。尤见其道之广大。如天之覆。如地之载。以其不弃蒙远蒙。包涵之。抱持之。以生之成之全之也。则其所得者。亦必如之。圣人以此立教。,而首自家教。其不仅为释卦也欤。

《宗主附注》

蒙者气数。演蒙之辞。则人事也。人事必顺天时、而定进止。故圣人假蒙以立教。因蒙以明数也。盖人事自有顺逆之分。果尝不利之时。必求某所利之道。不得无偏于平日。而希侥幸于一时。故天数如何。皆以人事应之。趋吉避凶。去蒙就明。乃人道之本旨。亦易教之大则。无问天时否泰。运数剥愎。其所处之宜者皆吉。不宜者皆凶。盖所谓吉凶。皆人事宜否所致。不以天时为咎也。此道为济天之穷。而见人事之重要。非仅空言休咎巳也。读易者必先明此义。庶母悖乎圣入立教之微意耳。

又曰。蒙卦为上艮下坎。而其关系卦则有屯、有革、有家人、有愎。盖一卦有先后天之殊。有升降之别。有此类、有对偶之差。即如卦爻辞。九二所谓包蒙子克家。为其有关各卦之义也。以艮之先天对觅。而后天变巽。艮之后天对坤。而其本位为震。此包有地雷愎象也。坎之先天为坤。而对离。故有风火家人乏象。而其正对则火革。以山泽水火为八宫正对也。故有革愎之义。子克家。革且愎也。家家人也。纳妇亦属家人。而兼同人之象。以天火之关先后天也。艮之位也。坎之对也。故不曰成家、而曰克者。以其有所革。有所复。犹克己愎礼之蠹。克乃复也。释文谓刚柔也。节亦作接。其义通也。凡有节者。必有所接。必介于两者之间。如竹之节。为上下接也。以蒙九二。陰陽在抱。刚柔相接。而得其度。乃不失其节。以不过也。又无不及,恰得其中和而合好。恰得其生全而感应。如夫得贤妇。家得孝子。虽蒙于先。必明于后也。故有克义。而重在包蒙。包而得中道也。故曰包涵抱育。皆由仁德成之。则所化者。亦贤孝矣。慈孝相承。和顺相应。一家之福。即人类之幸。此圣人言教。必始于家。而言治平、必始于齐家也。家道成、而人道立矣。则蒙养之为圣功。于家教尤可见焉。此九二之吉。实大吉矣乎。

之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孔子《宣圣讲义》

此蒙六三爻辞也。,凡卦爻吉凶利害。关乎陰陽分介。如蒙九二。以刚柔相得而皆吉。虽蒙无害。至六三则不然。三为陽位。六为陰爻。处内卦之上。失应承之时。故不利于行。以其不相得也。爻辞所称。盖明其不当也。以陰行陽。陽之微。遇陰之盛。陰不自巽。而藐视乎陽。又遇陽之游气。浪荡牵引。乃使陰不自固。易失其守。是以比之妇不守贞。而羡金夫也。夫妇者、从一而终。贫贱不怨。此所以为贞也。贞者、信也。固也。守信自固。乃妇女之德。今六三之象。陰荡悦陽。不有其德。犹妇女之不贞。但求华富美好之欲。而忘其洁静之身。则为之夫者。其得家道之正乎。故不用取女也。娶妻之娶、古同取。娶女而逢荡妇。则夫妇之不和。可以预知。不用取女。正以女之失德也。盖六三之蒙。女之昧也。艮之变巽。有女而无妇德。以金夫之可慕。忘玉体之无玷。乃以躬徇财。以行逐欲。蒙之又蔽。陷之弥深。其嗜欲之所极。则乱家亡。国而有余。初不止夫妇之失和也。故日无攸利。言无所利。则有所害。利害相随。害之所至。必因物欲。以欲求物。害莫大焉。然不曰害、而曰无利者。正望人之自遏其欲。而勿迷于女色也。辞以示教也。勿用者、禁戒之语。虽有来求者。亦勿近也。为其蒙之甚。而不能自育其德。此则贵我之行果。果以绝之。则不致害。不过无利而已。绝之不果。而溺其色。则将随而丧身辱家。宁止无利已哉。此圣人末尽之意在言外矣。以六三之不得应。而上九之不相配。故成此象。陰原乐陽。而必出于正。今舍正道而求私情之通。是逆也。不顺也。陽者上行。陰者下降。一升一降。乃成悖逆。故妻背其夫而别贪所好。此卦爻本义。亦人道之变也。变者贵反于正。六二愈变愈离。其逆可知。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言失其顺应之正也。以其逆于道。悖于德。而徒求其欲。则桑中濮上之行。将何以善其后哉。此有戒于取女者也。夫人之情。必正于性。方为中和之德。天地之气。必依于理。方孚陰陽之道。乾曰利贞者。性情也。贞以为利。则性以制情之道。果不贞。安有利。果忘性。安正情。情欲横流。乃灭其性。贞节不固。乃失其利。故六三之无攸利。以无贞也。

屯之所以为顺者。女子贞也。蒙之所以不顺者。女不贞也。不贞之女。乃害其家。则无攸利。必慎于其始也。以常贞德为亡本。本亡则生不全。蒙之初生。先折其本。将何以自全乎。故不贞。又不独女子之害于而家也。人之不贞。丧身败名。政之不贞。失国乱世。皆以蒙昧之极。徒知徇情逐欲。更无求明之心。逆行倒施。以迄危亡而已。故六三之占。乃蒙之过。而无论何事。皆不利。以其行之不顺。变之不复于正矣。

六四:困蒙,吝

孔子《宣圣讲义》

此蒙六四爻辞也。本爻似九二而大异。包与困殊也。困蒙者。蒙而困也。六四以重陰值时。而与九二不接。以下卦之终。交上卦之际。而与初爻不调。困于陰郁。不克自明。虽居艮止之道。而忘静止之义。徒以自困。不脱于蒙。斯为吝也。盖困者、必求通。蒙者、必求明。六四非当。元师之教。无友之辅。困而不达。蒙而不启。则虽有心。徒为虚愿。不得其道。则无所适从。不遇其合。则无所导引。此困蒙之为吝也。几称吝者。必其啬而不达。滞而不通。或吝于道。或吝于德。或吝于天。或吝于人。皆道之穷也。往之不能进。退之不能已。彳于踟蹑。莫或为力。此所以成吝也。以处夫否塞之秋。逢诸险阻之地。欲行而难息。欲止而难息。心扰扰焉。无所可否。志碌碌焉。无所从违。如人之吝惜也。故曰吝。以其事之可耻也。夫蒙而困。自贻伊戚。其吝也。乃其自误。盖处蒙而忘求明。求之而不得其道。浑浑噩噩。骛于虚远。泄泄蠢蠢。不知实践。乃自坠于阱。自触于罗。不得振拔。以终困焉。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独者,己之过也。达实者。于处而忘近。骛于外而昧势也。故其吝也。不亦宜乎。此圣人教人处蒙之@自休也。本可不困。因自用而困。本可脱蒙。因务处而蒙。此吝之为自作孽也。

六五:童蒙,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蒙六五爻辞也。蒙卦陽从陰行。其正位为五爻。而当应则二爻。盖二爻为内卦正位。反属九。五爻为外卦正位。反属六则六五为坤之外。九二为乾之内。坤外乾内。乃陽内陰外之象。故六五虽正而非当。以陽逆行从陰也。然六五虽不当。而仍主全卦。蒙彖辞曰童蒙此爻亦曰童蒙。可见其为主象矣。蒙者皆当作童蒙解。而六五一爻尤称。故与彖辞同。蒙之言童。非终蒙也。求父师之教育。以复其明。则不蒙矣。故童蒙为吉。六五既主全卦。得位之正。有时之宜。而内有九二之应。又在艮止之中。得静思之旨。虽童蒙仍不乖于吉。以童心无伪。童行无诈。直以为德。厚以为用。虽蒙犹贤。此比之稚子不失天真之时。虽其行不彰。其功不大。而顺夫所生。守夫本分。则其所成必良。所动必正。有师保之相。教育之资。则某生全之德。实天所予。而生成之道。亦时所为。顺天应时。安居默行。虽初为蒙。终必大明。故为吉也。夫童蒙之名。与其实孚则内行无亏。天真之美。赤子之心。不为欲诱。不为物役。纯然初民之时。混沌末凿。虽善恶末判。而仍为善。以无恶则近善矣。既悠然无为。净焉无私。则本乎行言之真。息乎生乐之域。初无所贪冀。无所忮求。则无吉凶可言。而仍不离于吉也。故曰顺天者吉。顺而不与时件。不与物害。则其吉也大矣。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五陽不自刚。而下从九二。陰不以阻。而旁挈六三。陰陽相从。刚柔相应。故成顺巽之象。正如童蒙。克率父师之教也。人类之吉者。必居上而自卑。处贵而自贱。不骄其位。不恃其才。方得人之悦服。而能受其教育。为其克顺以巽也。六五处外卦之正。为全卦之主。而能以陽从陰。以上礼下。虽蒙于陰。而顺乎势。虽居其位。而能巽其行。故有顺巽之德。而得占为吉也。艮变对巽。乾易为坤。皆顺巽之义。蒙卦之用。皆以顺为正。而有逆者。亦必复于顺。有变者。亦必反于正。不乖顺正则蒙为吉。否则凶矣。故蒙有天道。有人道。人道必以利贞为本。故六五以顺巽为吉。即彖辞全章。与象辞总释。其义皆于此爻见之。彖辞之蒙以养正。象辞之果行育德。则此爻之所以称吉也。唯其养正。则童蒙可克家。唯其育德。则利贞达于蒙亨。故重在人事也。此圣人易教之始义。虽只童蒙吉三字。足以喻全卦之用。占之者当知所宜矣。

上九:击蒙,不利利为寇。利御寇。

孔子《宣圣讲义》

此蒙上九爻辞也。非蒙上九淼辞也。蒙卦辞旨。不以明启蒙。以人济时。此圣人立教苦心。非徒演吉凶利害也。故讲蒙之用。反者。使知求之。对者。使知鉴人。求己;则知所得失。鉴人。则明其逆顺。无非欲解蒙释惑。而就于昭昭。定危扶颠。而措于安安。以人力致其功。以天时见其效。故六爻之辞义。皆主于教育。而末以其蒙弃之、或责之也。盖人之称三才。以能位育也。位育者。不分所施之大小。所受之厚薄。一体同仁。是天地之心也。然亦有说焉。天地好生而不去杀。圣人好仁而不去兵。则栽者宜培。倾者宜覆。天之道也。善者有赏。恶者有诛。人之道也。教而不改。则求于刑。示而无儆。则加之伐。以申法纪。正行为。安良民。定邦国。不能不宽猛并用。恩威兼施。观于上九击蒙之辞。可以见人道之有权矣。夫蒙、皆以教觉之。以德养之。其过者以刑正之。此前各爻辞之所指也。末有以击之者。而上九则竟言击蒙。盖亦有不得已之道焉。以教之不听。养之不化。刑之不改。恩之所施。宽有所限。则不出于击。必受蒙之害。处可击而不击。犹可教不教。可养不养。可刑不刑。自失其道。乃终于蒙。此击蒙之宜于时矣。非蒙之虑。而唯击之贵。以一击则蒙解。而道乃明。正如盗匪来寇。必有一击。而后足以自免也。故曰不利为寇。利御寇。言御寇者。击蒙之事也。夫寇者、为人之害也。而御之、所以止其害。而保其民。除暴以安良善。仍蒙养育德之功。故上九以御寇释击蒙之义也。上九、以陽居上位。高而有所瞩。刚而有所为。以陽儆陰。上临下。此执政之位。而戡乱之时也。既非家庭教养之时。亦异师弟教学之事。当其蒙者。既非刑罚桎楛之喻。亦非渎狎不告之伦。则戒之不宜轻。御之不得缓。此击之所急。而御寇之不遑矣。以居其位。乘其时。不太过以徇蒙为非。不不及以包蒙养患。彼非童蒙之无识。亦异困蒙之无能。纵之则害及国家。容之则优于众庶。此蒙之甚至于为寇。焉得不击之御之乎。况人道者。应时顺天。以期于平。逆则求其顺。变则求其正。顺正之道。乃易教之大则。以蒙而为寇。逆之至也。变之剧也。不有击御。将奚以顺逆而正变哉。若处蒙寇之时。而忘击御之备。已悖矣。再随其蒙、而自为寇。则尤悖也。故上九之占。只利御寇。而不利为寇。为寇自悖。且害其身。宁止不利耶。以时虽蒙而当击。虽寇而当御。则不当者。必有害矣。故辞明其利。而隐喻其害。盖以示顺逆之道也。顺乎击御则利。逆而从蒙寇则害。主客既分。吉凶自见焉。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上九陽极而下。刚健而行。以正逐邪。以明诛昧。道合上下。事理之顺也。且蒙卦以止乘险。以常御变。其道异屯。其类近革。刚以从柔。上以从下。义之所当。自成时宜。各爻皆以主宾并论。明昧相比。以先自贞而后亨利。以先育德而后正人。故不失其主者。蒙之道也。圣人以此安天下。保民人。立教化。移风易俗。除恶全善。而归于通神明。全生顺性。成德达道。此其辞之曲折比譬。各有所指。非圣人苦心。安能与于是哉。说者以为蒙昧之秋。人将无可为而自弃。或以为蒙蔽之世。人将无所辨而自暴。忘其启蒙之主。正蒙之师。而比于顽童。效为流寇。则其为害。宁有豸乎。故蒙者、生之始也。必有以全之遂之。乃无戾于生。而得其道。此辞之谆谆于顺与正也。顺正之辨。须合屯以观之。而权变之途。则在参夫革卦。此由象之自然变化。即人道之所为准则者也。读者审之。

《宗主附注》

按蒙卦称蒙以养正。而颐卦、亦称为养正。足见二卦有相通之义。盖蒙为艮合坎。颐为艮合霞。皆取艮在外。得知止有定之道也。坎与震、皆一陽在内。坎则陽得中位。震则陽出地上。皆本升积之用。而得合艮之静止。是明示其道。在能顺时自止、以全其生也.故皆有养正之称焉。读者合颐卦观之。则更了然于蒙养之教矣。

又曰时势变迁。气数随易,一卦六爻。时三位四。爻有爻用。卦有卦用。皆随时位变化。故蒙卦自初爻起。一爻一象。各不相同。而迄上爻情势更异。此卦爻大例。予蒙尤为明柝也。盖蒙赅顺逆之道.有主客之分。以时位之差。成转换之象。此气数使之。而人事则宜注意随时之义也。

《易经证释》

《易经证释》第1章 例言
 

《易经证释》第2章 序
 

《易经证释》第3章 全易大旨及习易要例
 

《易经证释》第4章 乾卦
 

《易经证释》第5章 坤卦
 

《易经证释》第6章 图象
 

《易经证释》第7章 屯卦
 

《易经证释》第8章 河图
 

《易经证释》第9章 蒙卦
 

《易经证释》第10章 洛书
 

《易经证释》第11章 河洛大旨
 

《易经证释》第12章 需卦
 

《易经证释》第13章 讼卦
 

《易经证释》第14章 太极图讲义
 

《易经证释》第15章 师卦
 

《易经证释》第16章 太极、述圣讲述
 

《易经证释》第17章 比卦
 

《易经证释》第18章 伏羲八卦讲义
 

《易经证释》第19章 小畜卦
 

《易经证释》第20章 履卦
 

《易经证释》第21章 泰卦
 

《易经证释》第22章 否卦
 

《易经证释》第23章 同人卦
 

《易经证释》第24章 大有卦
 

《易经证释》第25章 谦卦
 

《易经证释》第26章 豫卦
 

《易经证释》第27章 随卦
 

《易经证释》第28章 蛊卦
 

《易经证释》第29章 临卦
 

《易经证释》第30章 观卦
 

《易经证释》第31章 噬嗑卦
 

《易经证释》第32章 贲卦
 

《易经证释》第33章 剥卦
 

《易经证释》第34章 复卦
 

《易经证释》第35章 无妄卦
 

《易经证释》第36章 大畜卦
 

《易经证释》第37章 颐卦
 

《易经证释》第38章 大过卦
 

《易经证释》第39章 坎卦
 

《易经证释》第40章 离卦
 

《易经证释》第41章 咸卦
 

《易经证释》第42章 恒卦
 

《易经证释》第43章 遯卦
 

《易经证释》第44章 大壮卦
 

《易经证释》第45章 晋卦
 

《易经证释》第46章 明夷卦
 

《易经证释》第47章 家人卦
 

《易经证释》第48章 睽卦
 

《易经证释》第49章 蹇卦
 

《易经证释》第50章 解卦
 

《易经证释》第51章 损卦
 

《易经证释》第52章 益卦
 

《易经证释》第53章 夬卦
 

《易经证释》第54章 姤卦
 

《易经证释》第55章 革卦
 

《易经证释》第56章 鼎卦
 

《易经证释》第57章 震卦
 

《易经证释》第58章 艮卦
 

《易经证释》第59章 渐卦
 

《易经证释》第60章 归妹卦
 

《易经证释》第61章 丰卦
 

《易经证释》第62章 旅卦
 

《易经证释》第63章 巽卦
 

《易经证释》第64章 兑卦
 

《易经证释》第65章 图象
 

《易经证释》第66章 节卦
 

《易经证释》第67章 中孚卦
 

《易经证释》第68章 小过卦
 

《易经证释》第69章 既济卦
 

《易经证释》第70章 未济卦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