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算命 > 周易算命 > 易学书籍 > 易经*系辞辨析 > 初读之八十一:孔子对解卦六三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八十一:孔子对解卦六三爻辞的诠释

栏目:易经*系辞辨析 时间:2019-08-03 03:16:12 阅读:156

初读之八十一:孔子对解卦六三爻辞的诠释

1.《易经》解卦六三爻的爻辞:“负且乘,致寇至。贞咎。”。本文解读孔子对此卦六三爻辞的诠释: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治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2.“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的由来:时值春秋晚期,周王室已名存实亡,各诸候国对外争霸不绝、此起彼伏,而其内部又乱象迭起、民不聊生。王族迷于歌舞酒色,奸人窃位暴虐。孔子忧心仲仲,曾三次问礼、问治、问道于老子(聃),故出此一问。此句译成今文,当有二层意思:其一,唯圣人能知几察变探其本,而知其所以治乱安危之因;其二,然则,若非作《易》之圣人,其孰能知造成盗寇乱危的原因所在呀!(《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周易义海撮要>》)

3.“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的由来:春秋晚期的社会风俗,“小人就是一般的平民”(郭沫若:《〈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他们行走时,将所载之物装于布袋(俗称“搭肩”),肩负之而行。“大人君子就是王候百官”(出处同前),他们出门,均坐车而行。“乘也者”,乘作名词,乃车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乘作动词,乃坐也!盗贼见平民竟坐王候百官之车,顿起邪念,就想夺为已有!这是孔子借以比喻当时奸臣贼子(此乃“盗思夺之矣”之“盗”)窃位夺政之乱!

4.“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之义:“上”者,指国君、君主;“慢”者,指不能选贤任能授其位;“下”者,指奸臣贼子,非平民意义上的小人;“暴”者,指暴征横敛荼毒百姓;“盗”者,窃当指“寇”也,外敌也(决非“盗思夺之矣”之“盗”也);“思”者,指乘其内乱而入侵之欲念;“伐”者,指执助治乱之托辞而吞灭其国。(此译,春秋战国之史实可证)

5.“慢藏诲盗,治容诲淫”,译为今文:不把财物密藏而随意显露于外,必然招来盗贼抡夺;年轻女子刻意把自已打扮得妖艳不堪,必然引来色狼强暴。实乃咎由自取矣!

6.“《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译成今文:《易经》所言之“负且乘,致寇至。”的道理(译文见前文),与.“慢藏诲盗,治容诲淫”的教训,实质是一样的,即不应归罪于盗,而当归罪于招盗之人呀!这才是真正“知盗”者呵!

7.全段合译为今文,可否这样表述:

8.孔子说:唯圣人能知几察变探其本,而知其所以治乱安危之因;然则,若非作《易》之圣人,其孰能知造成盗寇乱危的原因所在呀!平民百姓行走时,都是将所载之物装于布袋(俗称“搭肩”),肩负之而行的;而他们行走时,将所载之物装于布袋(俗称“搭肩”),肩负之而行。王候百官出门,均坐车而行。车,乃是王候百官专用之具,盗贼要是见到,平民竟坐王候百官之车,就会顿起邪念,就想夺为已有!(这是孔子借以比喻当时奸臣贼子窃位夺政的乱象)

9.国君、君主,如不能选贤任能授其位,却纵容奸臣贼子窃位乱政,听任其暴征横敛、荼毒百姓,激起民众不满和反抗,必然导致奸臣贼子窃位乱政,招来外敌,乘其内乱,假“助治乱”之托辞而入侵,甚至吞灭其国。(此事,春秋战国之史实可证;当今亦不乏实例!)

10.不把财物密藏而随意显露于外,必然招来盗贼抡夺;年轻女子刻意把自已打扮得妖艳不堪,必然引来色狼强暴。人人皆知:此乃咎由自取矣!然而《易经》所说的,奸臣贼子窃位乱政,招来外敌入侵,乃至亡国的道理,和日常生活中常人皆知的“慢藏诲盗,治容诲淫”之教训,实质是一样的,即不应归罪于盗,而当归罪于招盗之人呀!这才是真正“知盗”者呵!(此乃强调君子不仅要慎密于言,更要慎密于行!)

《易经*系辞》辨析 
 

初读之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辨析

 

初读之二:“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辨析

 

初读之三:“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的辨析

 

初读之四:“吉凶生”、“变化见”的辨析

 

初读之五:第一章思路的辨析

 

初读之六:“刚柔相摩”的辨析

 

初读之七:“八卦相荡”的辨析

 

初读之八:“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辨析

 

初读之九:“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的辨析

 

初读之十:“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辨析

 

初读之十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的辨析

 

初读之十二:“乾易坤简”的辨析

 

初读之十三:“天下之理得,成位乎其中”的辨析

 

初读之十四:第一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十五:“圣人设卦”的辨析

 

初读之十六:“观象系辞焉”的辨析

 

初读之十七:“明吉凶”、“生变化”的辨析

 

初读之十八:“吉凶得失”与“悔吝忧虞”关系的辨析

 

初读之十九:“变化·进退”与“刚柔·昼夜”关系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一:“君子学《易》,玩索而得”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二:《系辞上传》第二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二十三:“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四:“失得也;小疵也;补过也。”的辨析

 

初读之二十五:“爻者,言乎变者也”与“贵贱者存乎位”关系的辨

 

初读之二十六:“彖者,言乎象者也”与“齐小大者存乎卦”关系的

 

初读之二十七:“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与“辨吉凶者存乎辞”关

 

初读之二十八:“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与“忧悔吝者存乎介”

 

初读之二十九:“无咎者,善补过也”与“震无咎者存乎悔”关系的

 

初读之三十:“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的

初读之三十一:《系辞上传》第三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三十二:“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三:何以“知幽明”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四:何以“知死生”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五:何以“知鬼神”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六:何以“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七:“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八:“旁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的辨析

 

初读之三十九:“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辨

 

初读之四十二:《系辞上传》第四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四十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四:“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五:“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六:“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的辨析

 

初读之四十七:“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

 

初读之四十八:“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

 

初读之四十九:“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

 

初读之五十:“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一:“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二:“占”、“事”、“神”的含义及其关系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三:《系辞上传》第五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五十四: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上)

 

初读之五十五: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中)

 

初读之五十六:一“广”二“大”三“言”四“配”的辨析〈下)

 

初读之五十七:《系辞上传》第六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五十八:“《易》其至矣乎”的辨析

 

初读之五十九:“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的辩析

初读之六十一:“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二:“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的辨析

 

初读之六十三:《系辞上传》第七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六十四:静态的象。

 

初读之六十五:动态的爻

 

初读之六十六:敬慎的心

 

初读之六十七:谋定的行

 

初读之六十八:中孚卦九二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六十九:孔子对中孚卦九二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同人卦九五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一:孔子对同人卦九五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二:大过卦初六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三:孔子对大过卦初六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四:谦卦九三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五:孔子对谦卦九三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六:乾卦上九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七:孔子对乾卦上九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七十八:节卦初九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七十九:孔子对节卦初九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八十:解卦六三爻辞的原义

 

初读之八十一:孔子对解卦六三爻辞的诠释

 

初读之八十二:《系辞上传》第八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八十三:天地之数的由来

 

初读之八十四:爻卦之数的由来(上)

 

初读之八十五:爻卦之数的由来(下)

 

初读之八十六:数显德行可佑神

 

初读之八十七:《系辞上传》第九章古义另译

 

初读之八十八: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初读之八十九:至精知来物

 

初读之九十:参伍以变之蕴义

初读之九十一:错综其数之内涵

 

初读之九十二:至变乃《易》之髓

 

初读之九十三: 至神在寂应

 

初读之九十四:《易》之特色: 极深、研几、唯神也。

 

初读之九十五:《系辞上传》第十章古义另译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