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国魏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人。曾任步兵校尉 ,故时人称其为阮步兵。为“竹林七贤”之一,与嵇康齐名。生年肖虎,阴阳五行为“金虎”。
阮籍志气宏大,胸怀豁达,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嗜酒成性,鄙视礼法,啸傲山林,放荡开骸。年轻时本有大济苍生之志,曾凭吊楚汉相争的古战场,感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不满司马氏集团的高压政治,故远身避祸,寄情山水,喜好老庄,倦狂处世。表现其人生处世哲学的代表个《达庄论》,认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文学上成就较高其代表作为五言《咏情诗》82首,内容多是对黑暗统治的委婉抨击,以及对封建礼教和伪君子的批判,也抒发了正直之士在恐怖政治统治下的无比苦闷与愤世嫉俗、壮志难酬之情,代表了其时知识分子的心志。在表现的手法上,因碍于高压政治,故不能痛快淋漓地直抒胸臆,以至多用晦涩之辞和象征之法,并流露出某些颓废之情。其诗旨意深远,颇多曲折,下如有人评论:“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但是作为其时著名诗人,阮籍无论是在创作方法上还是继承传统方面,都能发扬《诗经》楚辞和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魏晋的五言诗及其以后的发民,增有较大的贡献,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作家 。其散文代表作有《大人先生传》,作品中对儒家思想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对所谓的“大人先生”作了入木三分的讽刺。其文学成就对后世影响甚为深远。
“医中之圣”李时珍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明正德十三年,农历戊寅年出生,五行生肖为土虎。字东壁,号濒湖,蕲州人。明代著名中医学家,被已故学者、诗人郭沫若誉为"医中之圣";就中药学的研究而言,前人也没有超过他的人。
李时珍出身于以医为业的家庭,祖父是当地名医;从幼年时起,李时珍就受家庭薰陶,对草木虫鱼等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看到百姓求医之苦,加之三次考场失意,于是二十二岁开始,就立志一生从事医学,做一名为百姓治病的良医,积累了不少的医学知识,认识了不少本草;24岁考试落第那年,正式开始行医,并以诗表达了自己终生从医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古坚;望父全儿老,至死不怕难。”
李时珍是一位勤于思索,敢于探究的人,经过几年的医学实践之后,他发现历来的本草书籍中有许多错误,于是下定决心,立志重修。他不畏跋山之艰难,涉水之危险,不哺寒暑,翻山越岭,尝遍千草万木,大兴安岭在民间搜集各种草药和偏方,阅书八百余种,博采众家所记,信真考辨异同。从1552年开始下式着手编写《本草纲目》,中经三次较大的修改,历时十三载,终于完成了这本辉煌无比的药物学专著。《本草纲目》分五十二卷,共一百九十余万字,为中国医学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本书分列为水、土、金、石、草、谷、菜、果、木、眼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共收中草蕴含约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有三进七十四种是李时珍在总结民间药方的基础上新增的。还另附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插图一千一百六十幅。
《本草纲目》内容丰富、取材精审、分类科学、结构有序,是我国药物史上的遑遑巨著;它比西文植物分类学的创始人林纳的《自然系统》还要早一百多年。李时珍去世后的第三年(1596年)该书在南京首次刊行,全国医学界为之震惊;1606年传到日本,1656年在维与纳首次译成拉丁文,题名为《中国植物志》。现该书在国外也有多种文字译本,李时珍的名字远播异域,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师夷长技以制夷
如何抵抗外国侵略者?有思想家曾提出一句名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说这句话的就是清代学者、思想家、爱国主义者魏源。
魏源(1794──1857年)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邰阳金滩人。出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五行处肖为“木虎”。魏源从小受到家学的薰陶,尤喜读史,到处借书,刻苦学习,因学习成绩优异,7岁就成了县廪生。21岁时随父亲来到京城,得到其时京城名流龚自珍等人的栽培与指老乡。29岁中举协助江苏政使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1840的年“鸦片之战”后,其时身为幕府的魏源参加了定海抗战。1840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后,魏源激于爱国主义之愤,著《圣武记》叙清朝开国至道光年间的军事史概况,并兼叙各项烟事制度。其后又疳林则徐主持翻译的《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海国图志》第50卷。在该书中魏源大声呼吁国人,必须学习外因的先进科学技术,以有力地抗击传略者:“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同时还狠狠地驳斥了朝廷保守顽固派之谬论:即所谓近代机器生产“奇技淫巧,坏乱人心”之说,要允许自由设厂,制造枪、炮、船等先进作战武器,并提出虞、守、攻等作战原则,在当时代表了一种进步的思潮。有学者认为,魏源的《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起点,是一部具有开放意识的爱国主义名著。1845年,52岁的魏源,这个当时最有远见卓识的先驱式人物才中了进士,随即调往各地任知州、知县。晚年居于兴化寺,潜心研究佛典,1857年死于杭州;遗著有《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古微订》等数种。
革命先驱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逸仙,号明德,广东香山翠享村人。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曾一度行医。1894年进京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等主张,遭到拒绝后到檀香山组织兴中会。1895年10月在广州筹备武装起义,未成,被迫流亡日本。1905年,在日本领导兴中会,并与华兴会、光复会联合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选为总理。其后与当时革命者反复讨论,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等革命纲领,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与此同时创办《民报》,以宣传革命思想,并同改良派展开了一场大论战。曾联合海外华侨与会党支部及国内新军,发动过多次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第二年,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职,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选为理事长。1914年在日本建立中化革命党,于第二年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段祺瑞解散国会,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政府,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1918年因军阀挟制,被迫去职,来到上海。在上海,孙中山又创办了《建设杂志》,发表《实验计划》,将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