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讲的是有个养猴的人给他的猴子分发食物,说:"朝三而暮四。"即早上发三颗橡子,下行发四颗橡子。那些猴子都不满意,颇为怨愤。养猴人改口说:"然则朝四而暮三。"即改为早一发四颗,下行发三颗。结果那些猴子都很高兴了。原指聪明人善于变换方式,实质没有变,却使对方满意;而不善于辨别事理的人可能被捉弄。后世引用多指反复无常,变化不定。
沐猴而冠:沐猴,即猕猴。冠,戴帽子。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则冠耳。"讽刺项羽不能成帝业。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解释说:"言虽著人衣冠,其收不类人也。"就是说,猴了子戴上人的帽子,却并不是人。比喻虚有其表,窃据名位者。
猿鹤虫沙:出自《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唐代吴筠《玄猿赋》引作:"君子变为猿鹤,小人变为虫沙。"比喻战乱使人变非人和异物。后用以指阵亡将士和战乱中的死者。
猿啼鹤唳:猿与鹤凄厉地啼叫。喻指哀怨之声。
猱升猿引:像猿猴似的轻捷地攀登。
心猿意马:出自汉代《参同契》注:"心猿不定,意马四驰。"又见于佛经变文《维摩托车诘经菩萨品》。比喻心意像猿腾马奔一样胡思乱想,控制不住。或写作"意马心猿"。
杀鸡吓猴:传说猴子怕见血,驯猴人就杀鸡放血来恐吓猴子。或如《官场现形记》所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后比喻惩罚一个人来吓唬其他人。也作"杀鸡骇猴"。
树倒猢狲散:指大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随之而散。比喻大人物倒台了,依附者就失去靠山而散伙。
猢狲入布袋:比喻山野之性受到约束。此语出自《景德传灯录》,有和尚问年代寂禅师:怎样使学生专心学习?禅师回答说:"猢狲入布袋。"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记述道,诗人梅尧臣奉命编修《唐书》时对他的妻子说:"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
尖嘴猴腮 :形容人的脸像猴子一样丑陋,亦喻指其人没有福运。
教猱升木: 语出《诗经·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朱熹《诗集传》:“猱,猕猴也,性善升木,不待教而能也。”后指导人作坏事。
猕猴骑土牛 : 喻指某人职位提升缓慢。语出《三国志·魏书·邓传》:“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职,猕猴骑土牛,又何迟也!。”
猴年:即申年,指猴生肖代表的年份。
猴戏;用猴子耍的把戏。或指以猴王为主角的戏曲。
猴急:形容焦急、着急的情态。
猴子跳:指一种高利贷,利息高如猴子跳跃。
猿饮:像猿猴那样捧水喝。
猿臂:指臂长如猿,运转自如。
狙击:暗中埋伏,伺机袭击。
猱进:如猱猴一般轻捷地前进。
猱杂;混杂。过去指不合礼法,男女混杂在一起。
猩红:像猩猩那样的红色。
猢狲王:过去称乡塾教师。学童顽皮如猢狲,因而称小学教师为猢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