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历 > 黄历 > 民俗节日 > 满族的传统节日

满族的传统节日

栏目:民俗节日 时间:2019-04-27 11:06:10 阅读:188
满族又称旗人,说到满族,大家一定联想到特别而美丽的旗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流传下来的节日众多,你知道满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

 
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满族简介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满族的传统节日
 
阿布卡恩都哩
阿布卡恩都哩,满语即祭天,又称立杆大祭。东北满族传统节日,每年秋季或腊月择日举行。
祭天历史悠久,据《后汉书》记载,三韩“诸国邑各以一人主祭天神,号为‘天君’。又立苏涂,建大木以悬铃鼓,事鬼神。”古代三韩是萨满教流行地域,立大木祭天神即是萨满教祭祀活动。以后的辽金也有立木祭天的习俗。清时以杆贯盘其上祭天。
满族祭天的神祗众说不一,有说祭乌鸦的,传说明兵追杀小罕(即汗王),小罕钻进苇丛,明兵纵火烧芦苇,小罕昏死过去,一条黄狗用身扑灭小罕身旁的大火,最后累死在小罕身旁。正当明兵前来搜索时,一群乌鸦落到小罕身上以掩明兵,从而救了小罕,此后人们兴祭乌鸦。
祭天是震动全家族的大型萨满活动,前一日,人们将院内的索罗杆放倒擦净,准备好祭器并打扫院落。祭祀开始,先由主祭人率全家老小依序跪下,萨满念祝词,念毕叩首。随后由司俎者引“神猪”进场,杀猪后,把血涂在索罗杆尖端,然后将猪索罗骨套在神杆顶,挖出猪内脏,置杆顶锡斗中,萨满将杆立起,让乌鸦来食猪内脏,三日内食完为大吉。然后将猪肉分为“大肉”和“小肉”。小肉和粮食混煮为小肉饭,摆上供桌,待小祭后,供家族人或过客分享。“大肉”煮熟后,摆上供桌,祭毕,家族老少或过客共同分享。满族认为,祭天大肉以三日内吃完为吉利,否则必须埋在索罗杆底下。此节现不多见。
 
背灯祭
背灯祭是满族传统的祭祀节日,一般在每年秋季祭祖当晚举行。民间传说祭祀的神祗是万历妈妈,又称佛头妈妈(歪里妈妈、完立妈妈、赫托里妈妈,都是同音异译)。祭祀仪式在晚上灭灯以后进行。因为万历妈妈死时赤身裸体,只有背灯而祭才便于她下来飨供。其神位在西墙祖宗板的北侧,这里有一木板,上置木匣,内装木雕像或画像。
祭时,主祭人率家族按大小辈序南北两边跪地,然后令司俎者引牲猪入堂。萨满念祝词,用酒浇猪耳,耳动,萨满高声道“神已领牲。”家族人磕头致谢。杀猪后煮熟猪头,上缠一条血肠,插一把刀供上。童子萨满站立神案两侧,身穿彩裙,手执抓鼓。随后由萨满击鼓,家族全体复人神堂跪地,萨满念祝词,念毕起舞。舞毕,家族人等再磕头。磕头毕,全体退出堂外,堂内只留童子萨满或女萨满。随即撤灯,用黑色帷幔闭窗,女萨满匍匐叩首。叩毕,取下刀,放于案桌上,意即请万历妈妈来享用。少许,女萨满高声道:“掌灯”,家族人等人屋点灯,撤下帷幔,领取供肉分享。吃肉时不许摆炕桌,意为桌已归万历妈妈使用。
传说,万历妈妈是救驾有功的恩祖。在辽宁省满族聚居的地区,至今还流传万历妈妈救罕王的故事。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东北出了个脚踏七星的真龙天子,明帝下令辽东总兵李成梁缉拿。李总兵帐下的马童小罕子正好脚堂上长了七个红痦子,李总兵认为他就是真龙天子,准备捉拿,李总兵的爱妾喜兰半夜开后花园让小罕子骑马逃掉。因喜兰救了小罕子,被李总兵剥得一丝不挂活活打死。后来小罕子称汗为王,敕封喜兰为万历妈妈,并每年祭祀。此节现已不多见。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北海滑冰会
北海滑冰会是旧时满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举行。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冬季征战时,常令八旗兵丁拴上有脚齿的木屐滑雪而行。俗称跑兵鞋,人燕后,清朝皇帝每年农历十月择日在北京城内北海冰而上检阅八旗子弟滑冰。清干降皇帝在《冰嬉赋序》中称滑冰为国俗。与骑射并重,历为八旗士卒军事操练项目之一。届时,呈帝亲自乘冰床(爬犁),率文武西官来检阅,给优胜者踢奖,每次检阅,由八旗各选拔二百名十卒,共一千六百名,分成两队。各队兵卒穿着本旗战袍,脚穿带存冰力的卡巴靴。检阅时,分二路纵队,曲线行进,连续穿过三座牌楼。随后表演花样滑冰、冰上足球、冰上杂技等。花样滑冰常见的有探海、金鸡独立、双飞舞、大蝎子等技艺;冰上杂技,大多由征战时的军事行动演变而来,如耍刀、舞剑、冰上射箭等事。此节现已失传。
 
重五日
重五日是满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举行。古时的射柳习俗,原为祭祀礼仪,以后逐渐演变成文娱活动。金代,每年重五日行拜天礼。礼毕,在校场一端插两行柳枝,射手以尊卑为序,各射手都将手帕系在柳枝七,以示区别,柳枝高离地面约数寸。射前先由一人驰马前导,射手随后,并搭箭拉弓,对柳枝射出。若将柳枝射断并能骑马接住者为最佳射手。只把柳射断,不能接住者次之。每年射柳,围观的人必击鼓为射手们鼓劲加油。乾隆时,每年春天皇帝亲自以射柳来检阅王公大臣的射技。射柳之俗在民间也广泛传播,据传辽宁省岫岩城南,有文昌阁(现已毁),每年春季,满族人到此举行祭祀以后,便进行射箭折柳。
 
鸡蛋节
鸡蛋节满族均重视过“五月节”。新宾地区的满族妇女最爱鸡鸭,她们管老母鸡叫“老抱子”,意思是老母鸡能为她们多抱小鸡崽。到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这天,妇女们把挑选出来的大个公鸡留到过年,其它小点的公鸡宰杀留着招待远亲客人。凡来客头一天做第一道菜就是“小鸡炖蘑菇”。每年过了八月中秋节,老爷们把地割完头件事就是修鸡窝。妇女们精细地喂小鸡,大冬天太阳没下山,就拿起大干瓢一大把一大把地撒鸡食喂小鸡,不等天冷就把鸡圈到鸡窝里。第二天太阳出来老高也不放,为的是让小鸡在窝里多暖和一阵子。太阳东南晌了,才把鸡放出来,并用苞米等食物把鸡引到房门口没有雪的地方喂,母鸡少受冻,吃食不翘脚。妇女们精心到极点。在三九天,她们怕冻坏要下蛋的鸡,有许多满族妇女,将下蛋鸡和“老抱子”用鸡罩扣在厨房离灶膛近的地方。给鸡取暖,促使它早早产蛋,以便五月节用。过清明如觉鸡蛋不多,就把新下的鸡蛋埋在粮食里。保持温度平衡。天暖了就放在凉快地方,这是剩少数母鸡的农家。而养鸡多的小康之家。产蛋鸡多,到五月节前现攒也赶趟。满族妇女到育雏的时候。就让老母鸡抱窝,或人抚摸鸡蛋,使其蛋生鸡,鸡生蛋。等到“鸡蛋节”,煮熟鸡蛋或茶叶蛋,让全家吃个饱。“五月节”儿童们在游戏时候手里也拿着熟鸡蛋,跑跳游戏,饿了就吃。
 
药香节
新宾满族农家,有许多人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还有的说这天露水就好像灵丹妙药,若是用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真是圣水一般。五月节采的艾蒿荫干后,用来“灸艾子”(针灸学),肚子里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风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离儿。还有的说这天刨的“八股牛”(药学名白藓皮)药劲大,治病效果好。五月节这天人们都起大早,到河里去洗眼睛、洗脸。满族农家妇女起得最早,她们先到小河里洗脸、梳头,还用铜盆端回水给公婆洗脸。
孩子们在五月节经常唱着一首歌:“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除病去邪快乐又安康”。从这首歌词人们定会联想到艾蒿比其它药草灵气大。歌词“艾叶香香满堂”,是因为在三十年代新宾山城乡村草房很多。砖瓦房很少,房檐插上一大排艾蒿。被风一吹顺着开着的窗户吹进屋内,清幽香气满屋,真成了艾叶香香满堂了。
把桃枝插在大门上。或用桃核雕刻成小花筐挂在房门上或挂在孩子手腕上、脖子上,人们认为这能避邪。
 
颁金节
是满族人的节日,“颁金”是满语,意为满族命名之日。明崇祯八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后金汗王努尔哈赤的儿子爱新觉罗·皇太极废除女真(又译为诸申)的旧称,将族名定为满洲。皇太极正式宣布从此,满族人为纪念这一天,作为节日进行隆重庆祝。新疆满族在10月13日这天,纷纷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节日,许多满族同胞穿起旗袍等民族服装,跳起民间传统舞蹈,唱起民间歌曲,开展各种庆祝活动。同时,还准备奶茶、萨其玛、打糕、金丝糕等食品,供大家品尝。许多满族作家、书法家、画家、艺术家、摄影家为大家写诗作画,表演精湛的技艺,使庆祝活动十分热烈而有趣。
 
虫王节
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阿婆诞
广东满族人喜欢在床头下,安上一个“床头婆”,俗称“婆太”,护佑生育。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七日称作“阿婆诞”,该日晚上还有阿婆游街的习俗,用颜色纸粘成“阿婆灯”来拜祭。有些妇女还在该晚到“五仙观”的竹树下,静静的拿一块石头回家,这样就有希望得至阿婆太及竹树观音帮助怀胎生育。
 
走百病
走百病是满族特有的岁时风俗。正月十六日,满族妇女日暮结伴至空地,连袂打滚以脱晦气。入夜,满族的习俗是点燃灯火,提起灯笼照遍屋内庭院各处,称为“照贼”,据说是由金代女真人在这一日纵偷习俗演变而来。
 
灯官节
灯官节是东北满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到十六日举行。届时,由一人扮灯官老爷(又称灯上司),反穿皮袄,头戴皮帽,帽上插满松树枝子;另一人扮灯官娘娘。男扮女装,身穿红袄,两耳各夹一红辣椒。灯官老爷和灯官娘娘各乘一台轿,走村串户,俗称灯官出巡。轿很简单,一把椅子,两根木杆,由两人抬着。每到一户,唱一段祝词。唱毕,户主施礼,并致答辞。随后赠以红包,内装五谷或钱币,以示吉利与酬谢。
 
灯节
灯节又称灯会,满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这天夜幕降临,男女老少尽情观赏明月,家家户户都悬挂彩灯相庆。据《龙江述略》记载,这天晚上,每户人家把上年积剩下的油蜡,倒至铁锅中,挂到门上燃烧,直到天明。东北一带的满族届时还举行特有的冰灯会。冰灯花样繁多,制作精湛,前往观赏者甚多。
 
放偷日
放偷日是古代满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举行。节日中兴偷盗之风,妻女、财物、车马等被人窃去,自认倒霉,这天,男的也可偷情侣,但事先要与女子私约,然后前去盗领,这是古代夺婚的遗风。此节现已不传。
 
祭佛头妈妈
祭佛头妈妈是旧时满族传统节日,每年春秋两季择日举行。佛头妈妈是满族婴儿的保护神。开祭时,先将子孙绳从佛头妈妈神位一直拉到院里。院内设香案,案桌腿上绑一柳枝,子孙绳拴在柳枝上。家族中孩童及怀抱婴儿的妇女跪于案前叩头祷拜。萨满先以柳枝醮水洒在孩子头上,接着手捧香碟在每个孩子面前熏一下,谓之驱邪除晦。随后取下子孙绳上的五彩线,分别套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脖或颈上。过三日后,收回贮于子孙袋中。谓之换锁。此节现已简化。
 
祭老把头
祭老把头是东北长白山区一带满族传统的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举行。传说满族人的挖参活动起源于罕王努尔哈赤。相传努尔哈赤小时经常挖参、放山、采松子,并到抚顺马市进行交换。努尔哈赤称罕后,人们十分崇敬罕王,也忘不了他小时放山的经历,故把罕王当作放山的老把头,并立庙祭祀。《抚松县志》载:“三月十六日,此日系老把头之生日。老把头不祥何许人。相传系放山者之鼻袓,土人或云是前清老罕王。现在放山老者祀之。是日,家家沾酒市肉,献于老把头之庙前,抚松人对此节极为注重”。放山,又称“走山”,通常指上山刨参等活动。
 
祭马
祭马是满族传统的祭祀节日。一般在农历腊月举行,过去满族聚居的村庄或宗族,都养一匹骠悍英骏的马作为神马,满语称“他合马”。腊月大祭时,人们为神马披红戴花,引人堂内,马头朝袓宗板儿,由主人或祭祀萨满手举一盅酒,一碟香,绕神马三圏,然后口诵祭马神歌,举香碟在马鼻前绕三圈,再举酒盅敬马。马饮毕,萨满以手从马头,马颈、马背至马尾抚摸三遍,又在马背拍三掌。然后引马出堂,祭马即毕。此节现已不盛行。
 
荐新
荐新是旧时满族的祭祀节日,每年秋收季节举行。届时,人们挑选穗大粒满的谷物,抱在怀里,回家后放到火炕上烘干。此间不许孩子上炕,以防拉屎撒尿,污染谷穗。待碾成面粉,做成新鲜饽饽,首先放在西墙祖宗板前,家主跪地磕头,祭祀祖先,意在恭请祖先灵魂下凡尝新。然后家人才可以食用。清乾隆皇帝钦定的《满洲祭神祭天典礼》规定:“每年春秋二季立杆大祭,则以打糕、搓条饽饽供献,正月以馓子供献……”。此节现已不盛行,只有居住在边远农村的满族仍过此节。
 
腊八节
满族在每年腊月初八日过腊八节,届时,家家用粘高梁、小豆等八样五谷杂粮煮成粥,谓之腊八粥。腊八节原为佛教节日,相传这一天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佛教寺庙届时举行诵经典礼,并取香谷和果品等造粥供佛,称名之“腊八粥”。满族承袭此俗甚早,相传努尔哈赤建都赫图阿拉,并建有佛寺,每逢腊八,即行诵经,供腊八粥。在乡里,满族人还用腊八粥供果树,将果树根割汗一口,放入腊八粥,祈祷果树多结果实。
 
领龙
领龙是满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二日举行。从事农业生产的满族人,最关注一年的风调雨顺。这一天,家家户户从水缸旁到井旁,用一节木灰画一条曲曲弯弯的道,宛如龙舞,故称领龙。然后在院中摆供祭祀龙王,祈祷一年雨水充足。此节现在除了画道之俗犹存外,其它内容已为吃猪头肉,烙春饼、剃龙头等代替。
 
玛法里渥输尼
玛法里渥输尼,满语即祭祖,玛法里渥输尼是满族传统祭祀节日。分家祭和族祭两种。家祭一年四、五次不等,春祭、夏祭、秋祭和冬祭不杀猪宰鹅,不请萨满跳神,只需家人献供,磕头三遍,俗称磕头祭;族祭即指望族富庶之家每年秋季或腊月行大祭,每祭三、五天,杀猪二三口,俗称使唤猪祭或晕祭。《清文鉴》谓之“折九大祭”。折九大祭包括祭天、祭祖、背灯祭等,三天内连续进行。
祭祖在第一天,礼仪隆重,倾动全族。祭祖所祭祀的神抵,宫廷与民间不同。其仪式各地也有差异。一般祭祀前一月造鲁罗酒,祭祀前一日制供糕,并在每位神祗前置九盘,以为散献。同日清扫布置神龛,挂神幔,贴挂笺,摆供桌,陈设器皿。
祭日,由主祭人率家族男性,按辈序面向西墙祖宗神龛跪下。萨满着吉服持舞刀祝词,主人跪击神板。祝词毕,族人叩头。然后由女萨满将佛、菩萨神位请出,置于南墙神龛里。接着,主祭人传司俎者进牲。牲入,主祭人跪下,萨满致词毕,以酒浇牲身,牲耳抖动,司俎者高声说:“神已领牲”,主祭人叩谢。等到肉煮熟后,选牲肉最精者为醢,供神位前。祭祀所用的牲畜俗称神猪,必用无杂色的黑色公猪充任。俟供肉摆上后再祭,主祭人率家族跪下叩头,叩毕分南北列队站定,一队双手持祌刀、神杖,前后来回移动;一队双手托香碟,上下连续升降;门旁一人击鼓,多人击板。这时,萨满数人穿戴冲衣神帽,进入供桌两侧,诵祝词,诵毕起舞。萨满双手击鼓,作盘旋势。舞毕再诵祝词,诵毕再舞,反复多次。
最后,主祭人再举全族跪地磕头三次,祭祀告毕。家族老小席炕分享供肉。此节现已从简。
 
除夕
满族除夕在每年的最后一天,满族人家家户户打扫庭院,贴窗花挂笺,贴对联和“福”字。晚上包饺子时,必须有褶,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意忌过秃了。饺子里还要包进几个铜钱,认为谁吃到谁就会财运大开。码放饺子要横竖成行,意来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忌摆放成圈,怕新日子走进死门子。子时煮饺子,家主要吆喝:“小门子起来了吗?”众人答:“起来了!”把饺子从锅里漂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此时,还要爬上柜子蹦三下,预示新日子““蹦个高”。
 
春节
满族春节于毎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日举行。节前,人们制作挂旗,有的地方称之为挂笺。由于满族分属于不同八旗,所以,挂旗的颜色由不同的旗属所决定。属于白旗者,制作白色挂旗;属于红旗者,制作红色挂旗。过年时,人们将挂旗贴在自家门上,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节日期间,各家各户举行祭袓仪式。先在自家西墙上置祖宗饭,以示敬祖之意,祈求祖宗保佑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在节日里,男孩子成群结队在路边或院内鸣放烟花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或冰面上溜冰玩耍,少女和少妇则身着新衣,三五成群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做成的玩具)。
从正月初一到初五日,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技艺高超的秧歌队,还走村串屯进行表演,以祝贺新年。满族的节令食品是“萨其玛”,用精粉、鸡蛋、糖稀、芝麻、青红丝和瓜子仁等精制而成,以色泽艳美,风味独特着称于世。
 
端午节
关于满族的端午节,传说,清初宁古塔呱拉佳氏有个青年叫唐阿里,一次进山打猎,从虎口中救出一位老人,老人感激不尽,便以小女年息相许,后来唐阿里与年息成婚,并相亲相爱。不料火神企图霸占年息,年息宁死不从,被火神烧死,骨灰漂撒在山间田野。第二年,满山开遍红花,人们取名年息花,并汇集山上纪念年息。
此后每逢五月初五这天,人们便成群结队赶往山上,一面纪念年息,一面用年息花上的露水洗眼睛。认为这天年息花上的露水可驱各种眼疾。还有人摘年息花带回家治气管炎。
 
乞巧节
满族乞巧节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举行。满族人关后,其妇女受汉族影响。也崇拜织女星。届时,满族妇女在月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七孔针,俗称乞巧。这一天,忌讳纳鞋、绣花、纺纱、织布,意思是织女星神在上,不敢与之比试。
 
上元节
满族上元节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举行,一般为期五天。上元之夜,满族青年男女唱歌跳舞,最有特色的是跳秧歌和展冰灯。秧歌队以童子扮成三四个妇女,再有三四人扮作男军士,各用两圆木敲方,交相对舞。一人持伞灯扮作卖膏药者引行,众人以锣鼓相和,彻夜不眠。满族人的冰灯制作精巧,如甲冰镂成寿星灯,灯内能燃蜡烛,远远望去如水晶人一般。
 
小年
满族小年于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举行。届时,家家扫庭院、贴窗花、对联。还要竖起一个六米多高的灯笼杆,杆顶或扎一把松枝,或插一面红色小令旗。天黑后点上灯,彻夜不熄,灯熄则不吉利。一直到正月十六,院里红灯高照,意祈人寿年丰。
 
中元节
辽宁省铁岭地区满族有过中元节的习惯,在七月十三日到坟地扫墓,俗称麻谷,意为因时交初秋,新麻新谷都将登场,这是祖先所佑。十四口晚间,慈善人家举行盂兰会。用纸扎各种灯与船,或置路旁,或放河中,意为超渡枉死诸鬼升天。十五日为中元正日,这天必携纸张果品扫墓,墓地整口青烟不断。这天人们须整天吃馒头包子。
 
清明节
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莫司哈玛洼
莫司哈玛洼,满语即祭星,莫司哈玛洼是满族传祭祀节日。一般在每年秋季祭天当晚的午夜举行。所祭星辰为北斗七星。祭时在宅舍外西北角摆上供桌,桌上陈设七盏油灯,七个香碟,七盅烧酒,七摞黄面饽饽。主祭人率家族按辈序跪地,头朝正北方。萨满二人捧香碟人场,大萨满持哈玛刀入场。一人击单环鼓,童男二人击扎板相和,萨满念祝词。念毕,击鼓起舞。舞毕叩首。然后一人宰杀神猪,并卸为七块,煮熟陈于供桌前。这时萨满念祝词,边舞边唱神歌。舞毕,人们叩首三遍。祭毕,邀本地人就地分吃供肉。
传说,北斗七星救过汗王。明朝李总兵在追赶罕王时,漫天漆黑,唯独罕王头顶上有七星盘旋,凭七星照路才得逃脱。又说,汗王上山挖参,在深山老林迷了路,东闯西转,俟天黑也未走出森林。正当汗王心急火燎时,树尖上闪出七颗星星,把汗王引出森林。满族人为了报答北斗七星救驾之恩,每年举行星祭。
 
墓祭
墓祭是满族传统的祭祀节日,一般在农历四月上旬。届时,一家老小坐大车到墓地,由长者在新坟上插“佛朵”,旧坟上插柳枝,取意为后继有人,然后行叩拜礼,并以酒洒地祭祀。
庆丰收舞会
庆丰收舞会是满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秋收后举行。届时以村落为单位,选定一个开阔的场地,西面陈列着狩猎武器,北面是一溜四顶帐篷,东西两面各支一口大锅,一口煮饭,一口煮肉,中央是大案桌,摆着各种猎获物。庆贺舞会前,先要举行祭祖仪式,然后全村人席地而坐,共同分享劳动果实,同时欣赏歌舞。先是独舞,后是双人舞,继之是十六人的两列对舞,舞者皆着艳丽的盛装,手击单鼓,周围的观众要伴唱。这一天的歌舞从清晨就开始,天黑后点燃火把继续跳,到高潮处,观众也加人,男女老少都边歌边舞,场面甚为热烈。
 
耍青
耍青是东北满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五月间举行。这季节,东北青草初生,人们选择明媚佳曰,带酒牵羊,到江边、林间宴饮游玩。清《龙江述略》载:“齐齐哈尔西土城外……咯似江乡风景。岁以四月八日起,二十日止,赛会演剧,居人市贾,各就草地桌帐布席,集知交于此,饮食嬉游,谓之耍青。外城亦间有驱车来者,百货骈集,时于此中交易,是为一丰盛会。”可见,耍青在清代就已盛行。
 
添仓节
添仓节又称供仓节、仓禀神诞。添仓节是东北满族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举行。届时家家煮高粱米饭,并用秫秸编一小马插在盛有粘高粱米饭的饭盆上置于粮仓内。其意为马往家驮粮食,预祝年丰。是日,再向饭盆添新饭,连添三回。有的地区则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盆上。
 
跳神礼
跳神礼是满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春秋两季择日举行,为期三天。节前半月,家家便要酿制米酒,磨粉做糕。糕有许多种,都用油煎,因均为祭品,必须要洁净。猪、羊、鸡、鹅是必备的供品,各家祭神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届时在腰上系许多铁铃,旁置大皮鼓,手拿一纸鼓,一边敲鼓,一边诵祈神词,同时摆动腰上铁铃,与鼓声相呼应。西炕上放一坑桌,上摆食物,上边牵有横线,横线上挂五彩条,象征祖先。从早到晚,每天跳神三次,并相互邀请。三天后结束,祭祀剩余物品送亲朋好友享用。如今此节已不盛行。
 
修谱书
修谱书又称修家谱,是满族传统节日,每逢龙虎年择吉日举行,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万历皇帝赐努尔哈赤“龙虎将军”桂冠不久,努尔哈赤便命额尔德尼用满文记录重大事件。此后,满族每个姓氏为了延续本家族的历史,都在龙虎年修谱书,并宰牲祭祀,场面十分隆重。此节礼仪现已简化,不宰牲,不祭祀,只选择龙虎年的吉日,将家族老人汇聚一起,在谱单上添名标志即毕。如今有些村屯以村史、家史代替了旧日的谱书。
 
药王庙会
药王庙会是辽宁省满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举行。这是当地一年一度的大型集市贸易活动。届时,家家都要去赶庙会,并在集市上选购中草药和各种各样的土特产品。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