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 > 姓氏起源 > 余姓的来源_余姓起源_余姓的来历

余姓的来源_余姓起源_余姓的来历

栏目:姓氏起源 时间:2019-04-29 02:31:32 阅读:69
余姓的来源_余姓起源_余姓的来历



余姓的来源_余姓起源_余姓的来历
 
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由余之后。由余,周携王
 
姬余臣曾孙,因避乱迁入西戎。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嬴任好贤德大度,遂留在秦国为臣。由余在秦国,为秦穆公谋划了征伐西戎之计。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采用由余之计,率军先攻占北地郡和陇西地区,割裂了西戎诸部落之间的联系,之后逐个击破,灭西戎十四国,拓地千里,使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西方霸主。秦穆公因由余之功,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由余是历史上最早提出“仁治”的。()详见史记·秦本记。后代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一部分称余氏,一部分称由氏。由、余二氏同宗同源,史称余氏正宗,读音作yú(ㄩˊ)。余氏世居歙州(今安徽黄山歙县),成为为新安大族。余氏族人大多尊奉由余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源流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贵州省毕节市阿市乡新大街余氏,系出奇渥温孛儿只斤氏,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其谱所序如下:吾余氏祖姓奇渥温,胡人也,入华夏而起朔漠,初号蒙古,铁木真出焉,宋失统绪,天命归元,吾太祖成吉思汗圣武皇帝龙飞漠北,武镇九夷八狄、威压七戎六蛮,四海以内,罔不臣服.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夏,定鼎燕京,歼辽灭宋,远征欧洲,威震环球,帝国世袭,既寿永昌,传之成宗......顺帝等,上序之亲已载正史,毋容多赘,今效法汉人,以序吾支始祖,留予子孙瞻思;
 
源流四
 
源于党项羌人,属于汉化改姓,最早生活在松藩草原上。唐代迁至河西走廊和今宁夏西部;西夏时期,党项羌贵族和大户分布在灵州和西凉府。《西夏书事》载:“(1226年)秋七月,蒙古破西凉府。蒙古主进兵攻西凉,宿卫官粘合重山执大旗指挥六军,手中流矢,不稍动。守臣斡扎箦力屈,率父老启门降。于是,搠罗、河罗等县皆不守。”由于是“启门降”,蒙古军没有对西凉府百姓进行大规模杀戮,居住在西凉的党项族大户得以保全了家业。余阙的高祖父是“铣节”一族的首领,以族名为姓名,代代世袭。铣节家族生活在凉州南山,到余阙祖父时,蒙古军队扩充兵源,把西凉州的唐兀色目人编为军户,开拨内地同南宋作战。余阙父亲在战争中因功赐官,被元朝统治者赐以蒙古名字“沙喇藏卜”,派往庐州驻守。生子五改汉姓余:闑、少剌八、供保、阙、福。第四子即忠宣阙公余阙。沙喇藏卜即为合肥余氏追认始祖。
 
源流五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古蜀国褒余之道,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李白在著名的《蜀道难》中对褒余栈道有明确的描述。世代居于褒余栈道沿途之民众工匠、驿站官吏、商家栈伙等,皆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褒余氏、褒斜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褒氏、余氏、斜氏,余氏读音作xié(ㄒㄧㄝˊ)。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尼玛哈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不姓氏、金国时期为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余氏、俞氏、于氏、胜氏等。
⑵.满族裕瑚噜氏,满语为Yúhúrú Hala,以地为氏,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长白山、裕瑚鲁(今黑龙江右岸俄罗斯耶拉布加),后多冠汉姓为余氏、玉氏、裕氏、于氏、娄氏等。
 
源流七
 
源于赤狄,傈僳族,羌族,锡伯族,古氐族,唐朝时期白马氐族等等,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人口
尤溪县有余姓人口920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2%;姓氏人口排序位于全县第13位。全县各乡镇均有余姓人口分布。其中千人以上的仅3个乡镇,以新阳镇居多,达3200余人,占全县余姓人口的34.8%
 
。各乡镇具体分布:
新阳镇3205人,主要分布在上井、林尾、龙益、溪坂、瓷厂、双鲤、文山等村。
八字桥乡1898人,主要分布在坑头等村。
西城镇1281人,主要分布在凤元、湆头、东村等村。
管前镇785人,主要分布在管前、南华等村。
梅仙镇610人,主要分布在小蕉、源湖等村。
台溪乡351人,主要分布在福廷坑等村。
联合乡198人,主要分布在联南、联东、岭头各村。
洋中镇43人,主要分布在官洋村。
城关镇731人,主要分布在城区。
其余中仙、溪尾、坂面、西滨、汤川、尤溪口等乡镇余姓人口,均为散居。
湖南省马头桥镇 100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莲花村
重庆市云阳县龙角镇500人,主要分布在长沙村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