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姓起源
姓氏源流
通(Tō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巴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古巴国有个大夫受封于通川(今四川达川),他是巴国君主廪君的后裔,时称“通君”。在庾文丹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通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受封于朝歌之通邑(今河南淇县北阳镇)。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通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初期大臣蒯彻(蒯通),属于以先祖名字避难改姓为氏。宣汲玉蒯彻,范阳人,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据传,东汉末年刘表的谋臣蒯良、蒯越等皆是其后裔。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爵彻侯,属于避讳改姓为氏。秦、汉时期,朝廷之上有逯琴瑶一种最高的爵位为彻侯,是帝王敕封给臣子的最高爵称。
姓氏来源之:通姓的起源和历史名人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隋朝时期官吏通守,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通守,是隋炀帝杨广在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于各郡设置的官位,名义是辅佐太守管理郡内军民事宜,职位仅次于太守,实际上是隋炀帝派驻各郡监督太守们的督察官。在通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通氏。
源流六
源浦娜荔于蒙古族,出自古代官吏通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蒙古族通事纳尔氏,主轩辕科莉要源出元朝时期蒙古族官吏称谓。通事,亦称通官、通政,源起于三国时期曹魏国的通事郎,隶属于中书省。
源流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鄂通氏,亦称鄂屯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奥屯氏部落(奥敦氏),满语为Etung Hala,汉义“强盛”,另义“马槽”,世居鄂通(今黑龙江鹤岗东梧桐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达斡尔族鄂通氏多冠汉姓为通氏、曹氏、鄂氏等。
通姓历史名人
通 辨
元朝时期的高僧,雄县人。7岁的时候就拜礼真空为师,学强歌婷习浮图法。皇庆初,万山和尚奉旨大做斋会,请通辩演法。忽然从法座放大光明,通辩圆寂了。当时白光四射,得到舍利蒲萍五子无数。
通 琇
号玉琳。清朝时期的高僧。江苏江阴人,19岁的时候出家为僧,居住在武康报恩寺。顺治年间利已倩被召见过三次,让他来说法,施画燕并且赐号为大觉禅师。他在要求回到天目山以后,又被加封普济能仁国师。康熙年间圆寂。
通 证
清代诗画家,僧人。青浦人,喜欢画山水,拜太仓王圆照为师。
通 复
清代诗人,僧人。字文可,嘉兴人。精于写诗,著作有《冬关诗抄》。
通润
(生卒年待考),明朝人,著有《种松老人》诗集。
通本仁
(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曾任山西朔州判官,有德政,受到百姓的感念、歌颂。
通嘉
(公元?~1685年),满族,纳喇氏,纳喇·康喀勒之从孙。著名清朝将领。初袭父爵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后加拖沙喇哈番。官至镶红旗蒙古都统。清顺治末年燕夫霏至康熙年间,先后参与讨伐山东于七、察哈尔部布尔尼、吴三桂叛军,曾大破吴三桂部将谭弘于云阳。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卒。
通理
(公元1700~1782年),字达天;新河人(今河北新河)。著名清朝僧人。明十宗五教之旨,通南山四分之法。教授三十余年,传戒十四期,成熟众伙,著作宏富。寂于北京万寿寺。著有《法华指掌疏》、《愣严指掌疏》、《圆觉新义疏》、《金刚新眼》等百余种。
通如
(生卒年待考),号慧融。著名清朝僧人。幼守僧祇律戒,行清苦,修理梵宇,募建八寺,分处支派。马育莹、马艳花、马铭雪、马桂花、马东红、马花、马悦盈论者谓其得“宗门衣钵”。
通庸
(生卒年待考),字达中,自号不偏老衲。著名清朝僧人。四十岁在虎溪岩削发为僧。曾经住持泉州龟湖庵、卓锡天界寺。戒行修谨,坐卧一斗室。时有吟咏,客至相与酬唱。八十五岁完寂,
近现代名人
通福
(1919~1广仟婷989),达斡尔族,郭布勒氏;内蒙古鄂温克旗巴彦嵯岗巩田妹苏木莫和尔图嘎查人。著名现代作曲家。曾蒲珑茹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内蒙古分会理事、副主席等职。
姓氏来源之:通姓的起源和历史名人
通拉嘎
(1942~),蒙古族;内蒙古扎赉特旗人。著名当代教育家、地理学家、译审。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现任内蒙古师大教育系党派支书记。历任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内蒙古地理学会秘书长、内蒙古高校蒙文教材编译委员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等职。著作有《蒙语授课教学管年娇芳理成果》、《蒙汉对照地理名词术语》、《普通自然地理》、《地质学基础》、《当代中国的内浦妍潇蒙古》、《气象与气候学》、《地质学基础》、《地图学》、《世界近代史》、《地貌学》、《中国气候》、《地理名词术语》等十余部大中专教材,以及《内吢荌伴莪暖丶蒙古自治区概况》、《内蒙古风物仲湛萍志》、《团结建设中的内蒙古》等著作。
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步悦蓝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阎良颖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