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来源之:陈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九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洒洒
陈姓最早恬简:恬淡简易。出自《陈书萧干传》:“滂弟干,字思酆帆敏惕,容止雅正,性恬简,善隶书,得叔父子云之法。”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 妫满巫柜丽 」,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钭司莹陈氏。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
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
一、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
二、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
三、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嵇胭芬,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白氏改姓,《河南官氏志》记载:陇右白永贵,于隋初改为陈氏,此为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之陈氏。白姓原为龟兹王帛氏,因入仕内地,怕胡人之姓遭受歧视,而改为陈氏,史称陈永贵。他有孙叫令英,史称陈令英。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刘氏改姓,《通志?氏族略》记载: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东北)陈氏,实为刘氏,(春秋时)因鲁相无子,以外孙刘矫为嗣。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姓氏来源之:陈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6、女真单于寻婷族陈氏
据陈述《汉姓女真姓的对照和说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颜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为陈氏。
7、蒙古族陈氏
据《续通志?氏族略四》载,陈氏,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
8、满族陈氏
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八》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载:「陈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颜镶蓝旗包衣人。天聪时来归,其曾孙二达色任护军。」其后多由高丽人(其祖上多为汉人)融入满族。刘庆华《满族姓氏录》载,世居东北张当地方的陈佳氏,后改为陈氏。其实陈佳氏因明代居于辽东,后为金国努尔哈赤所统治。被逼改张茹箬为双宇,满族姓陈佳,即陈家的同音宇。胡红媛|胡红微胡筱笑|胡筱晓胡真心|胡真艳胡琳彤|胡琳静胡潇楠|胡潇雁
9、另外台湾被中华民国统治后,将台湾原住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有些人改为陈姓。
陈姓的来源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自陈国内乱后,陈氏有几次外迁,分别为陈留、阳武户牍乡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陈氏有两次南迁福建。
一是唐高宗总章二年,朝廷派陈政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陈政卒后,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平定局势后,设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其子孙称为"开漳圣王派"。
二是颖川陈实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福建同安,其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为陈氏入台始祖。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煚,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传8世13王,历时175年。
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后有的在琉球群岛落户。
明清以后,湛肆芬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谋生。例如,陈臣留率亲族百余人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澳大利亚等国家。
陈氏是台湾第一大姓,在台湾有“陈林半天下”之说。主要来自福建。入台是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为陈氏入台始祖。第一个移居台湾的陈氏是随延平郡王收复台湾的陈泽,直至今天台南还有他的后裔繁衍。明代王世贞为<陈氏族谱>作序称,闽之陈氏,自宋代始已成最有名望之盛族,等等。
陈姓的来源之陈姓的历史名人
开国元帅胡熙颖,陈毅。
陈 毅(1901-1972) 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在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该校党支部书记。1924年至1926年曾任北京学生总会的党团书记、中国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组织部长、中共北方区委国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兼中共北京地委国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等职。1926年3月参加和领导了北京群众抗议"八国通牒"的斗争。同年被派回四川万县工作。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1月,参与朱德领导的湘南暴动,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同年4月,率部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先后任工农红军第四军政治部海歆颖主任、军委书记。1929年至1934年历任红四军前委书记、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赣西特委书记、江西军区总指挥等职。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坚持游击战争。抗日战柳兰雪争时期,先后任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代理军长等职。解放浦孝英战争时期,先后任山东、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建国后任上海市市长、华东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为中共第七、第八、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吕安雁。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
陈胜(?~前208)字涉,阳城(今河南省方城县)人,早年为人佣耕。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志气的人。他出身雇农,从小就给地主做长工,深受压迫和剥削,心里“怅恨久之”,逐渐产生了反抗压迫、变革现实的思想,立志要干点大事业出来。
当时正值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和自己同命运的人。有一天,他对一起耕田的伙伴们说:“苟富贵,勿相忘。”就是说,以后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了一块吃苦受累的穷兄弟。大伙听了都觉得好笑:“咱们卖力气给人家种田,哪儿来的富贵?”陈胜不免有所感慨,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被统治阶级“富贵在天”说教欺蒙的贫苦农民,一时还不能理解实际上代表了他们自己阶级摆脱贫困、压迫的先进思想。而陈胜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率先看到了这种贫贱、富贵的不平,并提出了改变这种不平的朴素而勇敢的要求。反抗命运的决心犹如一团烈火在陈胜胸中燃烧。不久,他便以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了自己的豪言壮语。
陈平(?一公元前178年)
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少时喜读书,有大志,曾为乡里分肉,甚均,父老赞之,他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闻华娜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陈武帝 陈霸先 (503-559)
字兴国,南朝陈吴兴下若里(今浙江省长兴县)人。初仕梁,曾辅佐王僧辩讨平侯景之乱。天成元年(公元555),杀僧辩,立敬帝,自为相国,封陈王。败北齐,排僧辩余党,受马鸣熙百姓所拥戴,后受禅为帝,国号陈,都建业,在位三年,谥武,庙号高祖。
陈霸先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开国皇帝,志度弘远,恭俭勤劳。中国众多的封建皇帝,贤明君主不多,陈霸先却属于其中的一代英主。
姓氏来源之:陈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钭贤颖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戈妍佾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厍浦芬。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毋瑛佐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