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氏起源之:姓氏源流
熊(Xió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黄帝后裔。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七世孙有季连,欧鸳丽为芈姓,其后裔有鬻熊者,乃周文王之师,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
2、出自黄帝有熊氏之后。据《元和姓纂》所载,相传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其后有以地为氏者,称熊姓。
3、出自他族改姓而来。苗族仡熊氏,汉姓为熊;普米族本牙氏,汉姓为熊;傈僳族以熊为原始图腾的氏族五饶时,汉姓为熊;四川、甘肃地区白马人当纳氏、热惹氏、哑咕氏等均汉姓为熊;今布依、彝、满、蒙古、瑶、阿昌、壮、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鬻熊。商末人,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为周文王之师,被封为护国侯。其山栎莹先祖为黄帝,黄帝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四世孙陆终第六子名季连,鬻熊为季连之裔孙。鬻熊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西周成王时,封熊绎在荆楚,建立楚国,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春秋时,楚国一度强大,势力曾扩展到中原,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二二三年,楚为秦所灭,后人多以熊为姓,并尊鬻熊为熊姓的得姓始祖。
姓氏起源之:熊氏起源
熊氏起源之:迁徙分布
熊姓发源于古时的楚国,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自然这一地区也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区。秦汉之际,熊姓仍旧以上述地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但亦有少数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魏晋南北朝时,熊姓已迁入我国江南广大地区,经过长时间的繁衍发展,逐渐在湖北之江陵、江西之南昌昌盛壮大起来,并陆续有人到朝中为官,故熊姓有以“南昌”、“江陵”为其郡望堂号的。唐宋年间,熊姓后人陆续向江苏、浙江地区迁移,而南昌与江陵两地的熊姓依旧长盛不衰,人才辈出,族大荀朋怡人众,据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所载,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四大姓中有熊姓,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五大姓之首为熊姓。可见在宋代时,熊姓仍广泛分布在江西南昌及湖南岳阳一带。而宋初移居福建省建安(今建瓯县)等地的熊姓,也逐渐成为望族,后世出了不少名人学子。南宋末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兵征讨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拼死抵抗,但大厦将倾,非一木所能支也,故节节败退,南宋王室也从杭州出逃福建,再由福建败退广东孤岛——崖山。元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百姓闻风而逃,故江浙一带之熊姓有迁福建者,再由福建入广东,以避兵火。明初洪武年间,熊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陕西等省。明代以后,熊姓子孙陆续向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海南各处迁徙,并有融入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者。到清朝,熊姓已散居全国各地,亦有闽粤之熊姓渡海赴台,进而迁居海外,侨居新加坡等国者。如今,熊姓分布以湖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为多,上述四省之熊姓约占全国汉族熊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熊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二。
熊氏起源之:历史名人
熊安生:北朝经学家,北学代表人物之一,字植之,长乐阜城(今河北省阜城东)人。通五经,精“三礼”,北齐时任国子博士。后入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宫露门学博士。不久即去世。他沿袭东汉儒家经说,撰有《周礼》、《礼记》、《孝经》诸义疏,皆劓。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礼记熊氏义疏》四卷。
熊朋来:元朝文学家、音乐家,豫章(今南昌)人,宋咸淳时进士。入元后,官至福清州(今福建福清)判官。能文,又通音律,尤善鼓瑟,著有《五经说》、《瑟谱》。
熊文灿:永宁卫(今四川省叙永)人,明代大臣,累官至兵部尚书。
熊廷弼:明湖广江夏(今湖北省武昌)人,字飞百,万历进士。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任辽东经略。他召集流亡,整肃军令,训练部队,加强防务,在职年余,后金军不敢来攻。明熹宗即位,魏忠贤专权,他被排挤去职。天启元年(1621年),辽阳雍韫颖、沈阳失守,再任经略,与巡抚王化贞不和。次年王兵败溃退,他同退入关,后为魏忠贤冤杀。
熊大木:福建省建阳人,明代通俗小说的编著者与邢堂芳刊行者。编有《全汉志传》、《唐书志传》、《宋传续集》等通俗小说,其咏史诗别具一格,颇有新意。
熊赐履:湖北省孝感人,清时大臣、政治家、一代学者。累官至吏部尚书,治程、朱理学,认为可以用理学指导政治,强米皑美化思想领域的统治。有《经义斋集》等。
熊伯龙:清初无神论者,字次侯,号塞斋,别号钟陵,汉阳(今属湖北省)舒育、蕊妍、宁新、丽万、虞采、雨潼、嘉霄、兰香人。历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熟悉西方天文算学,通佛学、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曾编著《无何集》将王充《论衡》中驳斥谶纬神学的言论分类编排,从儒学立场对传统宗教迷信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天不故意造作”,“灾异非天谴告”,人的生死是自然之道,人死不能为鬼神。
熊成基:民主革命烈士,江苏省甘泉(今江都)人。1904年入安徽练军武备学堂学习,加入岳王会,进行反清革命活郭俞洁动。1907年徐锡麟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1910年初,在哈尔滨谋刺清海军大臣载洵范娅城,被捕后就义。
熊秉坤:湖北省江夏人,早期民主革命者,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曾任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委员,兼任武昌市市长等职,解放后任政协委员。
熊希龄:湖南凤凰人,光绪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时因反对与日议和,被革职,戊戌政变时被禁锢。辛亥革命后,拥护袁世凯。后任唐绍仪内阁财政总长、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等职。
姓氏起源之:熊氏起源
熊得山:湖北省江陵人,中国同盟会会员,爱国主义者、报人。著有《中国革命的出路》、《中国社会研究》等。
熊十力:湖北省黄岗人,近代著名学者逢燕霏。早年参加过武昌起义,任都督府参谋。后到北京大学任教,著有《新唯识论》、《十力论解玫模学语要》、《原儒》等。
熊克武:四川省井研人,近代邢娟青民主革命者。辛亥革命后曾任四川督军、川军总司令等职,建国后,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勾萍洁务。1970年病逝于北京。
熊氏起源之:郡望堂号
1、郡望
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楚笪力艳国雍蜊娜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汉代设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朝齐改置江陵郡,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东一带。
南 昌:汉代豫章郡治,隋为洪州台,五代南唐及明(初为洪都府治)、清为南昌府治,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2、堂号贡岸琳
射石堂:古时有一位善于射箭的人叫熊渠。有一次他夜间走路,老远就看到前面有一只老虎趴在那里。他拿箭就射,老虎却一动不动。他走近一瞧,果然中了,而且箭头射进去几寸,用手拔也拔不出,原来是一块大石头。
另外,熊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江陵堂”、“谦益堂”、“南昌堂”、“孝友堂”、“典裕堂”、“思孝堂”等。
【熊姓宗祠通用对联】〖熊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义疏三礼;
史擅九朝。
——佚名撰熊性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齐国子博士熊安生,字植之,阜城人。经学家,博通五经,尤其精于“三礼”,有弟子千余人。仕北齐为国子博士,曾与北周使臣尹公辨析《周礼》疑义数十条,后入北周任露门学博士下大夫。著有《周礼》、《礼记》、《孝经》诸义疏。下联典指南宋进士熊克,字子夏,建阳人。绍兴年间进士,历官诸暨知县、知学士院、台州知州,博联强记,熟悉历代典故,有惠政。被荐直学士院,后出知台州。著有《九朝通略》、《中兴小历》、《诸子精华》等。
西山廉士;
东阁直臣。
——佚名撰熊性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人熊孝则,以孝行闻名,孝宗曾召他进京,赐给金帛,但他不接受,只要了《通鉴》、《性理》、《孝经》等书籍,孝宗又赐他“西山森荣森秀森丽楚洁廉士”四字。下联典指清代湖北孝感人熊赐履,字敬修,一字青岳,号素九,别号愚斋,顺治年间进士,由庶士吉士官检讨。康熙初年,上疏指出朝政积弊,后历官经筵讲官、纂修实录总裁、东欧阳婧镝阁大学士(宰相)兼吏部尚书等职,又四次任会试考官。研究程朱理学,主张“非六经、《论语》《孟子》之书不读”,著有《经义斋集》等。
江陵世泽;
制诰家声。
——佚名撰熊性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熊本,神宗称其文有典诰,遂知制诰。
唐旌孝子;
宋仰名臣。
——佚名撰熊性宗祠通用联乐婧滢乐婧盈乐欣妹乐俊文乐红燕乐培丽乐靖妍乐惠芬乐慧丽乐绍茹乐家妍乐家怡乐爱玲乐西娅乐丽娅乐志艳乐文婷乐可梅乐晚妹乐慧芳乐意花乐亭玉乐敏霞乐悦乐乐添怡乐辰燕乐怡甄乐怡筝乐华丽乐静玲乐孝霞乐婷凡乐琴岚乐荔萍乐必文乐光红乐紫怡乐小娥乐嘉颖乐婧文乐昱玉乐张玉乐迦玉乐高洁乐惠燕乐倩瑶乐倩吻乐惠蓉乐小琳乐春娟乐四英乐慧琴乐细霞乐志怡乐瑛瑛乐玲娜乐倩彤乐倩薇乐倩炜乐倩鸾乐倩汶乐惠萍乐倩莹乐妍惠乐倩雯乐妍卉乐仲文乐小红乐海燕乐琦红乐琪红乐涵文乐发倩乐发美乐晶莹乐晓霞乐韵霞乐蓓莉乐蓓霞乐圆梅乐冰燕乐淇燕乐淇蓉乐校红乐箫红乐笑红乐小蓉乐晓玉乐姿蓉乐玲蓉乐敏蓉乐林蓉乐晓芳乐晓琳乐娇红乐晓玲乐晓蓉乐世红乐霄红乐佳嫣
上联典佳妙一一南北朝?周兴嗣《千字文》“释纷利俗,并皆佳妙。”含美妙之意。指唐·熊衮,父丧不能葬,昼夜号泣,忽空中雨钱数万,乃得华葬。下联典指宋·熊禾,师学朱熹门下,宋亡不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