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字的五行属什么,苦字有几划,苦字的含义
苦字的五行属木,苦五行木的能力为72(满能力为100分)
苦字的总笔画数为:10
拼音:kǔ
“苦”像胆汁或黄连的滋味,与“甘”相对:甘苦;苦胆;苦瓜等;属于五味之一;另外还介绍了夏季适当多吃9种苦味菜。
详细释义
1.佛教基本观念之一,表达了佛教对于人的现实存在所作的价值判断。在佛陀原始教义当中,四谛概括了佛教所欲揭示给世人的真理,其中第一条便是关于苦的真理。苦可以归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8类。按照佛陀的看法,存在(生存)是有条件性的,依缘的,这就决定了生存的短暂和局限。主观上,人会不断产生实际上无从满足的欲望;客观上,对象是暂时的、无常的,这就决定了不满足和绝望的必然性,这便是本质上的苦。苦的根源在于无明(无知),由于无明,人的生物本能贪欲便时时萌动,一方面造成现实的痛苦,另一方面又留下恶的潜能,就是业,从而始终将人的生存桎梏在无尽的痛苦循环即轮回之中。摆脱苦,只有证道,即通过宗教修持,获得对人生存在真相的了解(悟)。佛陀的教法是在教人如何“离苦得乐”。
苦是四圣谛中的第一圣谛。苦谛的意思并不是说“生命是痛苦”,而是“知道痛苦”,即是知道自我是不稳定、没有本质的。集谛是痛苦的成因,苦起于无明,即人们不明白自己的本性是没有痛苦的。灭谛是痛苦的止息,即人们的痛苦并非真实存在。道谛是佛陀所开的处方,能让痛苦消失。
苦,意谓著苦难、不满或痛苦。心生不满是因心兜圈子,兜得无始无终,思想连续不断,想过去、想未来,因而有如是烦恼。思想被不满唤起,同时也与不满一模一样,经常重复的感到生活当中缺了什么,总是有些地方不太对、不太够,因此老是想要弥补缺陷、整顿现状,以便多得到一点安乐。持续奋斗和心事重重是很令人烦恼与痛苦的。人享乐时,害怕失去乐,而努力求取更多的乐,或试图把乐保住;人受苦时,想逃离苦;人又一直感到不满,而使一切的活动无不始终含有不满和痛苦的成分。
三苦
佛教认为众生的痛苦可分三种,称为三苦
苦苦:下三道众生所经验的苦,人天所经验的病苦、恶毒的闲言闲语等,都是苦苦。
行苦:当人们过著安乐的日子,似乎生活很快乐,但转眼间,世事无常,变化的苦又来到,即是行苦。
坏苦:上述二种苦都是因为五蕴聚合的缘故,这就是众生所隐含的坏苦。
2.五味之一。
3、与甜和甘相对。
4、难受;痛苦:苦笑|艰苦|愁眉苦脸|苦日子过去了|苦尽甘来。
5、使它/他/她痛苦,使他/她/它难受:一家五口就仗着他活了可苦他喽。
6、苦于:苦旱|苦夏
7有耐心地;尽力地:苦劝|苦干|苦思|勤学苦炼。
苦
①痛苦。《灵枢·师传》:“开之以其所苦。”
②疾病。《素问·血气形志》:“知手足阴阳所苦。”
③苦味,五味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苦伤气,咸胜苦。”
④为某种事物所苦困。《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脉经》:“苦膝痛。”
还有形容一个人活的很不开心,比如中侨毕业苦。
再苦:也别忘坚持,苦尽甘来,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一份耕耘一分收获。
说文解字
【卷一】【艸部】苦大苦,苓也。从艸古声。康杜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大苦、逗。苓也。见邶风、唐风毛传。释艸苓作蘦。孙炎注云。今甘艸也。按说文苷字解云甘艸矣。倘甘艸又名大苦、又名苓。则何以不类列而割分异处乎。且此云大苦、苓也。中隔百数十字又出蘦篆云大苦也。此苓必改为蘦而後画一。卽画一之。又何以不类列也。考周时音韵。凡令声皆在十二部。今之眞臻先也。凡霝声皆在十一部。今之庚耕淸靑也。峑兮、苓与榛人韵。采苓、苓与顚韵。倘改作蘦则为合音而非本韵。然则释艸作蘦、不若毛诗为善。许君ピ非於苦下袭毛诗。於蘦下袭尔雅。划分两处。前後不相顾也。後文蘦篆必浅人据尔雅妄增。而此大苦苓也固不误。然则大苦卽卷耳与。曰非也。毛传、尔雅皆云卷耳、苓耳。说文苓篆下必当云苓耳、逗卷耳也。今本必浅人删其苓耳字。卷耳自名苓耳。非名苓。凡合二字为名者、不可删其一字以同於他物。如单云兰非芄兰、单云葵非凫葵是也。此大苦ピ非苓耳。而苦篆苓篆不类厕、又其证也。然则大苦何物。曰沈括笔谈云。尔雅蘦大苦注云。蔓延生。叶似荷靑。茎赤。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谓之大苦。郭云甘草。非也。甘草枝叶全不同。苦为五味之一。引伸为劳苦。从艸。古声。康杜切。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