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字的五行属什么,也字有几划,也字的含义
也字的五行属土,也五行土的能力为80(满能力为100分)
也字的总笔画数为:3
拼音:yě
也,汉字,在现代汉语中用作副词是指同样的意思,而用作助词是指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的意思。
详细释义
也:也字的发展过程,在语气上、运用上,都是有变化的。它的语气,强烈且果断,用在句尾,当做肯定语气词,主要用于陈述句中,比其他同类词意义更加明显。《史记·孙子传》:“愿勿斩也。”《史记·淮阴侯列传》:“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语气强烈,都表示肯定之义。
由于也字读音和邪耶同,有时把它当作疑问语气词的乎、耶(邪)用。《国语·周语下》:“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此句“乎”与“也”互文通用。《庄子》:“然则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晏子》:“景公曰:此君子之服也?小人之服也?”《晋书·魏舒传》:“主人妻夜产,俄而闻车马之声,相问曰:‘男也?女也?’”《魏书·崔浩传》:“……先攻城也?先略地也?”《魏书·刘芳传》:“(王)肃曰:‘此非刘石经耶?’”故郭忠恕《佩+集序》有邪也弗殊之说,《颜氏家训》曰:“邪者未定之辞……北人即呼为也字。”(《唐韵》正卷九“也”字条)可见古音邪、也为异字同音通用。
这里也、耶(邪)虽同作疑问语气词用,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同义词。“耶”的本义属疑问语气词,而“也”的本义则属肯定语气词。所以,也字不能随便当耶字用,只有在句中岂、焉、安、何等字为之先,它才能当作耶字用,如“何为者耶”,可以作“何为者也”,而“是耶”、“非耶”不能作“是也”、“非也”。也字具有疑问语气之义,是有条件的,即它须受句中前置词的影响。例如上例中《晋书·魏舒传》“……相问曰:‘男也?女也”’一句,也字受句中前置词的影响,才成为疑问语气词,它一般用于选择问句中。
中国古书无标点符号,虚词往往具备标句语的性质,并受句文中的影响,表示其词性。所以,也字在这里成为疑问语气词,而在别处,则成为其他词性,其用法灵活广泛。也字读音如上说为羊者切,又读邪音,也读兮音。但上古时为悲音。(清陈仅《扪烛脞存》卷七)和移音《唐韵正》卷二“驰”字)音读如此多,义随音转,它是最突出的虚词,虚词依声注义,也字自然有肯定与疑问正反两用的变化。也字亦有兮、哉之义。《诗经·挪风·君子偕老》:“邦之媛也!”《郑风·羔裘》作:“邦之彦兮!”又《诗经》的《国风·曹风·鸤鸠》:“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而《淮南子·诠言》引《诗经》作:“其仪一也,心如结也。”说明也、兮同义通用。《论衡·刺孟》:“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也。”《韩非子·解老》:“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两个也字,前“也”,《孟子·公孙丑》作“哉”。后“也”,《老子》作“哉”。可知也字亦有疑问语气词“哉”字义。这是由于句中也字前面有何、奚等疑问词搭配,从而形成它的变性。上句中如将“何”字换成“不”字,即“今以燕伐燕,不为劝之也”,则也字仍作它的本义肯定语气词解,而与疑问词哉字义不同。
另外,也字也可用于感叹句中作感叹词。例如《史纪·叔孙通传》:“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此也字即作感叹词用。也字到了唐、宋时,使用最为活跃。它的语气,不似以前那样强烈肯定,而变为舒缓平落。清张文炳说:“凡文势平平落下,高不太扬,低杀太煞者,用之(也)。”《虚字注释》唐、宋古文中,用也字特别巧妙,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苏东坡的《酒经》,都以用也字为绝句,前者一篇短文用21个,后者用16个。欧阳修曾说:“平生为此文最得意……吾不能为退之画记,退之又不能为吾醉翁亭记。”而东坡《酒经》:“每一也字,上必押韵,暗寓于赋,而读之者不觉其激昂渊妙,殊非世间笔墨所能形容。今尽载于此,以示后生辈,其词云厂…·此饼之良者也……此面之精者也……尚有五升之赢也……足以散解而匀停也……以吾酒之萌也……故吾酒三十日而成也。”元代陈秀民称“此文如太牢八珍,咀嚼不嫌于致力,则真味愈隽永”(以上均见元末明初人陈秀民著《东坡文谈录》)。读者看过《醉翁亭记》和《酒经》,对于古文用也字之妙,自必更有一番体会。也字依声注义,有如之、而、亦、者、矣、焉、耳等字的义,以及承上启下的作用,列表如下……(下略)